何言放生
近幾年廟宇、寺院附近,不知起于何種原因,又平添了一道風景——放生。僅就狹義放生而言,不失為一種慈善之舉。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此種放生方式,似乎多了一絲偽善、少了一絲虔誠;多了一絲擔憂、少了一絲安心。
何以見得,細聽一一述說。
放生,本是佛家普度眾生的一種善舉。此種善舉一經(jīng)罩上商業(yè)行為色彩,不能不說有悖于放生的初衷,“放生”也因此被蒙上灰蒙蒙的“虔誠”色彩。第一,人們的慈善心理被賣者的商業(yè)行為所廉價利用,從中攫取黑心錢。我們不能不說商家是獨具“慧”眼、生財有“道”。說不定尚能富甲一方。第二,賣者在捕捉各類動物時,難保不傷及無辜,自然少不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做法。出于利欲熏心的目的,相信他們不會投鼠忌器,而導致一些動物死于非命;第三,將被捕捉的動物的家庭拆得子散妻離、家破人亡。毋庸置疑地講,誘捕者殘忍地充當了比翼鳥狂風吹散各西東、連理枝暴雨折斷分左右的狂風和暴雨,真真一個好不凄然。第四,被捕捉的動物被迫離開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非但有悖于自然選擇,且極容易釀成被捕捉的動物在“虞姬虞姬奈若何”之中憤然死去。第五,被捕捉的動物原本就生活的其樂融融、相安無事,在自然選擇的狀態(tài)下安之若素。不料在金錢的誘惑與驅(qū)動下,竟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悲也、惡也。倘若它們不被捕捉,又談何放生。其意義何在?本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去留隨意、無羈無伴,這究竟是為什么。語言豐富的人類將無言以對。
放生者,固然生有一顆慈善之心,可靜下心來,仔細斟酌斟酌,又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好心辦壞事的結(jié)果。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的故事亙古以來就不乏其例。用時下的話說,就是主觀動機有時未必與客觀效果相統(tǒng)一。放生者的菩薩心腸,固然不可予以否定,但放生背后的誤區(qū)及隱患是放生者不曾所想、不曾所料。一是購買后,隨處找一地方放生,孰不知放生者根本就不知曉,這些動物來于何方和該去之處。試問,且不要說這些被放生的動物,就是萬物之靈的人類,被迫改變生活環(huán)境后,還須有一個相當?shù)倪m應過程,況且其它動物乎!二是被放生的各類動物,與其原有的生活群體、家族已然是秋水伊人、天各一方,又被人為地放生到另一個全然陌生的環(huán)境,不僅已喪失了原有的棲息之地,更重要的是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鏈是否發(fā)生改變,實乃不堪設想。三是原來的種族群落而今已是蕩然無存,鰥寡孤獨的它們毫無伴侶,要么成為自身天敵的口中美餐、要么因饑寒交織而亡,非但沒有達到放生的初衷,反倒加劇了他們的死亡與滅絕,這無疑是火上加油。盡管我們?nèi)祟愡不能為動物雪中送炭,但也不可做出雪上加霜之舉。
捕殺販賣野生動物固然是暴殄的作孽之舉,但如此購買野生動物放生,也能稱作普度眾生嗎?
如此放生,我們不能提倡。
如此放生,我們必須遏制。
如此放生,我們堅決打擊。
唯其這樣,才能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方能有利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文/老樹寒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