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探秘故宮十大鎮宮之寶

2011-05-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 ]

金甌永固杯

  1.金甌永固杯

  乾隆款金甌永固杯為故宮宮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足高5厘米,口邊刻有回紋。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對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視,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細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滿意為止。因此,該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

  “金甌”寓意國家政權,取名“金甌永固”則反映永遠鞏固地保持政權的一種愿望。

  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每當元旦子時,皇帝在養心殿,把“金甌永固杯”放在紫檀長案上,倒入屠蘇酒,親燃蠟燭,提起毛筆寫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

云紋盤

  2.云紋盤

  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張成造款雕漆云紋盤為故宮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徑19.2cm.盤木胎黑漆,內外均雕云紋。堆漆甚厚,晶瑩照人,刻工圓潤。從此件具款的剔犀圓盤可知張成不僅是剔紅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極,此盤為研究元代剔犀工藝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實例。

青玉云龍紋爐

  3.青玉云龍紋爐

  青玉云龍紋爐為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游龍、祥云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叮土氣羊脂胥變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4.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元,通高13.9cm,口徑16cm,足徑13.5cm。清宮舊藏。 爐銅胎,圓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爐頸部淺藍釉地,飾黃、白、紅、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寶藍釉地,飾紅、白、黃三色掐絲琺瑯纏枝蓮花6朵。其下飾蓮瓣紋一周。此器釉質瑩潤,有的部分釉質呈玻璃般的透明狀,琺瑯色澤渾厚諧調,富麗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絲琺瑯作品。

《清明上河圖》

  5.《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 筑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 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平復帖》

  6.《平復帖》

  法帖之寶西晉陸機的《平復帖》。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故宮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跡,內容為陸機向朋友問候疾病的書札。

 

  《平復帖》本為清宮舊藏,嘉慶帝將其當作珍玩稀品賞給親王,遂流出內府。民國期間,為恭親王后人珍藏。1937年,為了給母親治病籌措費用,恭親王后人意欲出賣,幾經轉手落入英國。張伯駒以4萬大洋購入,并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平復堂”。不料日寇大舉侵華,張伯駒攜家人避禍到陜西,隨身將《平復帖》縫入隨身衣被,從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制鐘為故宮鐘表的代表作

  7.鐘表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制鐘

  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制鐘為故宮鐘表的代表作。高185cm,面寬102cm,側寬70cm.此鐘共有7套機械系統,分別控制走時、報時、景箱內的活動裝置等,技術水準相當高。根據記錄,從乾隆八年接旨著手設計到十四年完工,歷時五年多。17世紀前,中國皇宮一直以銅壺滴漏計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兩個西洋自鳴鐘叩開了中國宮廷的大門。

《梅鵲圖》

  8.織繡之寶沈子蕃緙絲《梅鵲圖》

  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圖軸縱104cm,寬36cm.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并非簡單的照葫蘆畫瓢,而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亞方尊

  9.青銅之寶酗亞方樽

  亞方尊,高45.5cm,寬38cm,口徑33.6 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棱脊。獸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口內側鑄銘文2行9字:亞(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銘文大意:亞族祭祀諸位王后和太子的寶器。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10.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徑6.1cm,足徑9.1cm。 瓶直口,長頸,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墻兩側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系繩帶。在容器上系帶是對無梁、無系、無扳手的器物進行提拿的傳統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實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擺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損壞。明高廉《遵生八箋》中記載:“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于幾足,不令失損。”

  該器通體施紅釉,因釉質在高溫燒造時垂流而使口部顯露出白色胎體,底部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外底施白釉并鐫刻乾隆御制詩:“暈如雨后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數典宣窯斯最古,誰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郎窯紅瓷器的喜愛和推崇。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