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日),懷柔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根據在河防口長城施工人員提供的線索,對河防口關長城東側山坡一棵樹下發現的一件鐵器進行了現場勘查和清理,發掘出一門明代鐵炮。
出土的鐵炮為“竹節炮”,共11節長113厘米,內口徑3.5厘米,外徑8厘米,重約80斤。竹節炮為明代中早期產品,因炮身多箍,像竹節而得名,這種炮型為我國古代自行制造。因為此段長城為明永樂年間所修,所以據專家推斷,此炮也應為明永樂年間所鑄,距今有600年。
據史載,長城河防口段是明代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自古就為兵家所注目,明穆宗時曾派河間三衛官軍戍守。此段長城,關隘設計嚴謹,敵臺密集,一度是兵家必爭之地。出土竹節炮的位置為當時河防口關長城一敵樓所在地。經清理發現,該處土質為黑土,有淤積現象。
考古專家鑒定,竹節炮為明代中早期產品,因炮身多箍,像竹節而得名,屬我國古代自行制造。在明代永樂年間所設武備器械中,均有大將軍炮和二將軍炮的記載,多用于守城防御。又根據《懷柔縣志》記載,“明永樂年知縣各有制造,為鄉兵守御,俱已無存。”依此說明,這些軍器在清代以前就已經廢棄。
這種口徑小、多節的鐵炮在懷柔區尚屬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