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獲悉,一幅長約30米的明代絹本青綠山水地圖手卷《蒙古山水地圖》將亮相保利春拍,拍品估價8000萬元人民幣。
5月3日至6日,這件500年前的宮廷地圖珍品將回到地圖中的東部起點嘉峪關舉行展覽,讓百姓一睹真容。
《蒙古山水地圖》繪制于明代中葉(1524—1539年間),采用中國古地圖傳統方式——手卷式,幅寬0.59米,長30.12米,以青綠山水技法繪于縑帛之上。圖中描繪了從明朝邊關——嘉峪關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的211個地點,并用漢字音譯法標出了突厥、蒙古、波斯、阿拉伯等9種語言的地名,涉及歐、亞、非三大洲的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突尼斯、土耳其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堪稱“中世紀世界地圖”。
作品背面有清末民初琉璃廠著名書店“尚友堂”的題簽《蒙古山水地圖》。據專家分析,此處“蒙古”指的是稱雄歐亞大陸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后續王朝,如源于窩闊臺汗國的蒙古和撒里畏兀兒諸部落,源于察合臺汗國的帖木兒帝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恰是地圖所繪的疆域,《蒙古山水地圖》很可能是明代的原名。
記者了解到,這幅地圖約在20世紀30年代被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館——藤井有鄰館收藏,有鄰館一直將其當作清代山水畫收藏,秘不示人。2002年回流北京后,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梅村對作品進行了長達8年的研究,并撰寫了20余萬字的學術著作《蒙古山水地圖》,向世人揭示了這件作品蘊含的重要學術價值。
據專家介紹,這幅地圖上地點的分布極為準確,比如遠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城的兀魯伯天文臺,《蒙古山水地圖》上便以“望星樓”為名標注在撒馬爾罕近旁,這些精確的地理描述遠遠早于利瑪竇來華時間(1583年),改寫了此前學術界公認的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來源于利瑪竇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山水地圖》中除了標注明顯的地名外,看上去就是一幅青綠山水畫,而且在風格上深受明代中葉吳門畫派影響,尺幅巨大、氣勢恢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