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中國藝術家威尼斯“趕集”(圖)

2013-05-11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2011年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上,Oksana Mas馬賽克畫完全是用彩蛋拼出來的。(資料圖)東方IC供圖

    “2013年注定會成為威尼斯雙年展百年歷史上的轉折點,因為前往參展藝術家中,來自中國的將占到一半,人數之多前所未見。”這樣一條微博在一天里即獲得上千次轉發。有人叫好,認為中國藝術終于揚眉吐氣走出去了;有人質疑,曾經神圣的藝術殿堂是否放下了身段。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將于6月1日至11月24日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舉行,隨著大幕開啟時間日益臨近,有關的爭議聲也漸次響了起來。

 

    兩千中國人參展規模創紀錄

 

    與往屆不同,國內今年爭議威尼斯雙年展的焦點既不在于策展人選拔機制、展覽主題的擬定,甚至連參展藝術家的資質也未能進入中心議題,倒是多達10個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成為眾矢之的。據了解,威尼斯雙年展每年推出的平行展總數都在30個左右,如此看來,今年中國參展的平行展數量竟占到了三分之一。而更添“分量”的是,僅以“未曾呈現的聲音”為題的平行展,就匯集了156人(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按照這般規模計,今年6月的水城將迎來近兩千人的中國藝術家,如此創紀錄的規模讓人竟模糊了這究竟是國際展,還是國內展?”微博里有人感嘆,從1980年中國第一次參加第39屆威尼斯雙年展起,此前累計參展藝術家也達不到這等規模,“如此扎堆兒‘趕集’,可別毀了人家的金字招牌。”

 

    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并稱全球藝術領域三大展,眾多國家的參展也讓它成為國際藝術最為敏感的風向標。其主體部分由主題館和國家館兩部分組成,主題館偏學術性,而設置國家館是威尼斯雙年展區別于其他雙年展的重要標志,今年是中國館在威尼斯的第5次亮相。

 

    至于引發爭議的“平行展”,藝術評論家徐子林的界定頗為有趣。“何為平行展,就是說它與雙年展沒有任何交集嘛,各玩各的。”他介紹說,由于影響力巨大,每屆威尼斯雙年展,都會吸引各國藝術家前來舉辦展覽或交流活動,它們被統稱為平行展或外圍展。“我并不是質疑平行展本身,只是想還原平行展的真實面目。”

 

    難以遏制的熱情緣于功利心?

 

    既然雙年展與平行展之間沒有關聯,緣何還會有這么多人參加平行展?在徐子林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一些人看來,去一趟威尼斯,無論是水墨、油畫,還是寫實、抽象,作品價碼通通會上一個臺階。說白了,與錢相關,與藝術無關。”

 

    不可否認,威尼斯雙年展曾對中國當代藝術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盡管早在1980年中國就受邀參展,但中國當代藝術真正意義上走進威尼斯雙年展,還是在20年前的1993年,那一年,包括王廣義、方力鈞、徐冰、喻紅等14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獲邀參展。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受邀參展的中國藝術家更是有20多位,此后,他們中不少人成為當代藝術市場上炙手可熱的人物,帶動國際藝術界的“中國熱”。“不過,需要厘清一點的是,他們當年受邀參加的是展示當時國際藝術最前沿水平的主題展,并不是近些年開始受追捧的平行展。”徐子林解釋說。

 

    據了解,主辦方對平行展有三個基本要求:由自由策劃人申請,由非盈利機構主辦,在組委會指定的場所舉辦。“通俗點說,就是雙年展期間,從主辦方謀得一塊許可的招牌,在當地租塊地辦場展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上一屆威尼斯雙年展,國內舉辦的某個平行展,參展藝術家需要繳納30萬元做“贊助”,方能獲準參展。

 

    還有一件頗有些“奇聞”色彩的事情——本屆雙年展的肯尼亞國家館策展人選擇的參展藝術家全部為中國人,連展覽主題也定名為“再中國”。“藝術展不是普通商品展,不能總想著如何帶來利潤。”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楊衛說。

 

    帶上對路數的作品很重要

 

    “其實,沒必要拿平行展和主題展作過多比較,在讓更多人看到中國藝術、了解中國的層面看,二者同等重要。”在藝術評論家王棟棟看來,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即便是有資本的介入和商業的操作,在一個優秀的平臺展示自我,本也無可厚非。已經連續兩屆策展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的王林認為,“平行展就是為民間提供了一個參與到威尼斯雙年展的渠道。”他說,盡管如今威尼斯雙年展已不是對中國當代藝術起唯一作用的國際舞臺,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平臺。

 

    由王林擔任總策展人的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也是國內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展人數最多的一次海外藝術群展。針對外界質疑此次展覽的學術水準,他回應稱,所有作品均由11位知名批評家為核心的學術委員會推薦,“我希望它們可以全面反映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與歷程,而不是一些片段化的圖片、符號。”

 

    “每個展覽都有自己的定位,威尼斯雙年展展示的便是最前沿的藝術思想,而不是那些在藝術市場上已經由興起到過氣的作品。”徐子林說,他很難想象此番帶過去的這些作品都能滿足這一要求。“有熱情固然不錯,但唯有帶上對路數的作品,才可能獲得關注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