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光斗院士21日在京病逝,享年101歲。
張光斗1912年出生在江蘇省一個貧寒家庭,童年時代,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時。“我的童年夢想,就是看到中國強大起來,不再受人欺負,選擇水利專業,是認為它可以為民造福。”
1934年秋,張光斗考取清華大學水利專業留美公費生。出國前,他曾到許多水利機構和工地實習。看到各地旱澇災害頻繁、水利事業不興、人民生活艱苦的情景,激發了他為民造福、奮發求學的決心。
在美國獲得兩個碩士學位后,他又獲得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這時,抗日戰爭爆發,張光斗婉拒導師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到戰亂中的祖國。
“為什么要回國?因為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對張光斗來說,優厚的物質利益誘惑怎敵得過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戀?從此以后,他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國家,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水電事業。
張光斗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率先開設了水工結構專業課,編寫了國內第一本《水工結構》教材,建立了國內最早的水工結構實驗室,培養了國內首批水工結構專業研究生。
非常重視教學工作的張光斗,在講授專業課時十分注意理論的嚴謹與概念的正確,并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他執教50余載,學生逾5000人,許多人已成為國家水電事業的棟梁之才。
1980年夏,正在葛洲壩工地審查設計的張光斗痛失愛子。就在兒子追悼會結束后,近70歲的張先生承受巨大的壓力花了近兩天的時間寫出了一份上萬字的《葛洲壩工程設計審查意見書》。
張光斗獻身祖國水利水電事業70多年來,對自己所做的每一項設計、所提出的每一個咨詢意見,總是一字一句,認真閱讀;他對參加的每一項施工質量檢查,總是親臨一線,親身檢驗,88歲高齡時還登上近百米高的三峽大壩泄洪深孔。他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大河和許多水電建設工地,曾負責設計北京密云水庫等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對中國水利水電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稱為“當代李冰”。
晚年的張光斗也閑不住。85歲時他開始學習用電腦打字,56萬字的自傳書稿《我的人生之路》就是在放大鏡的幫助下,自己在電腦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出來的。他每天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密切關注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的進展情況和水利水電學科的研究發展。遇到他認為不對的事,馬上就會給有關部門打電話或者寫信,提出建議。如果問題特別重大,他會搜集大量資料,拿出充分論據。
2006年張光斗還設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張光斗科技教育基金”,支持有關科技教育活動,獎勵在水利水電科技教育事業取得顯著成績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