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吳印咸誕辰115周年攝影藝術展8日亮相中國美術館

2015-07-1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一位參觀者正在研究兩張不同版本的吳印咸攝影作品《艱苦創業》。修改版本(右)清理干凈了毛主席的衣服和鞋子,修剪了頭發,去除了其他人的影子。 

   

    不少人對辭世已經21年的攝影家吳印咸并不熟悉,不過,上世紀三十年代經典影片《風云兒女》《馬路天使》的攝影師正是他;那張流傳最廣,俯 身為重傷戰士做縫合手術的《白求恩大夫》,也是他抓拍到的。昨(8日)起,“光影見史——吳印咸誕辰115周年攝影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近230幅攝 影作品時間跨度近70年,從1923年到1992年,吳印咸用相機記錄下那段時空里的人和事兒。

    這是吳印咸作品第二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了。上一次是在30年前,那時老人還健在,展出題目是“吳印咸攝影工作六十年影展”。此次展覽以吳印 咸攝影藝術生涯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征為線索,通過“藝術初探·影像立名(1920-1937)”“時代紀實·歷史見證(1938-1946)”“光影隨心· 春華秋實(1947-1994)”三個部分,講述吳印咸鏡頭里的歷史。“這次展出作品里,有近四成從來沒有公開展出過,即便曝光率最高的延安時期作品,我 們也補充了一批新作。”四十出頭的吳煒是吳印咸的外孫,參與了此次展覽從策劃、修復到布展的全過程。

    吳煒介紹說,此次展覽一大看點是老人早期的“藝術初探”部分,參展的58幅作品里有近40幅為首次公開展出,不少照片是今年初才修復、制作 出來的。這里面還有一段曲折故事。“姥爺上世紀三十年代受邀去延安拍攝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時,起初并沒有打算常駐那里,因此早期攝影作品都留在了上海 的朋友許幸之那里。可惜的是,這批作品后來在特殊年代里幾乎喪失殆盡。”他說,為了此次展覽,全家人從數萬張原始照片底片、小樣里把它們重新找了出來,通 過計算機修復技術讓這些早年作品得以重見天日。

    它們中,既有周璇、白楊、袁牧之等民國電影明星的華彩照片,也有《田螺》《泡影》《圓》等隨性而為的寫實作品。“那是他思想最活躍,創作最 自由的年代。”吳煒說,那時即便在街邊遇上冬儲大白菜,吳印咸也會蹲下來拍。“他看到美的東西就要拍,就像今天人們拿手機隨手拍一樣,只不過他會更講究用 光、調色。”

    “時代紀實”部分的一些作品在各種攝影展巡回展出過,像經典作品《白求恩大夫》《赴重慶談判》等,《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給120師的干 部講話》里穿著補丁褲的毛澤東主席,更是為人們耳熟能詳。“雖然不少題材并不陌生,但整體藝術質量要比之前他的所有展覽提高了一個層次。”吳煒說,通過近 半年的重復制作、修復,參觀者看到它們,就像回到照片剛剛生成時的彼時彼景。

    同樣在這一篇章,竟然還有兩幅吳印咸自拍的個人裸照,一幅他在攀登巖石,一幅他逆光站在延河邊。“要知道,那是在上世紀30年代的延安 啊。”吳煒透露,它們是一個多月前才從堆積如山的老照片里發現的。而且,頗有些文藝范兒的吳印咸不單單拍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合影正片,還別出心裁地 記錄了“與會代表們逗狗”的趣聞。

    有些巧合的是,此次展出的現存吳印咸最早攝影作品《曉市》(1923年),呈現的是朝霧彌漫的古老城門口,潮濕而光滑的石道上,為生計奔忙 的人們的身影留在了逆光里,作品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而展出的年代最晚的一件作品《玉蘭花》拍攝于1992年,年逾九旬的他以黑白片展現庭院里一株綻放 的鮮花,生活氣息依然濃厚。

    “他這一生太忙了,甚至都沒有太多時間和我說話。”深受姥爺影響的吳煒如今也是攝影工作者,他說,老人臨終前一天還在家中整理行將出版的攝影理論書,“我這一生都會用來整理姥爺留下的這些浩如煙海的照片,那是他的心愿,也是我的理想。”

    據了解,此次展出作品里,除10件由家屬帶回外,另外219件作品將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一個并未公布的細節是,美術館頒發給家屬的捐贈 證書上寫的是“收到捐贈150件”,臨到開幕現場,家屬決定追加捐贈69件,讓老先生更多的作品走向公眾。“帶回的作品主要是延安時期共產黨領導人的肖 像,它們尺寸統一且都較小,主要考慮今后辦類似攝影展時可能用得上,就暫時由我們保管著。”吳煒說。本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16日。

    [照片故事]

    1942年吳印咸為毛主席給120師干部作報告所拍的照片《艱苦創業》(見上圖)已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獻。據家屬轉述,同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由于會場狹小而與會者眾,加之煙霧讓屋內光線很暗,吳印咸便向毛主席建議到室外合影,主席欣然贊同,這才留下了這張經典合影。

    

    1939年10月24日,日軍大舉進犯黃土嶺,白求恩主動要求將手術臺前移到距離火線只有三四公里的一座 小廟里。“前線的槍炮聲都聽得很清楚,父親那時剛從上海來到抗戰前線,開始很緊張,可他看到白大夫很鎮靜,絲毫不受外面槍炮聲的影響,依然有條不紊地施行 搶救。當時在小廟外等著救治的傷員排成了一長溜兒。”吳印咸的女兒吳筑清回憶說,父親深深地被這位異國友人所打動,一會兒拿相機拍照,一會兒又改拿攝影機 拍影像資料,后來制作成紀錄片《白求恩大夫》以及留下了這張流傳很廣的照片。沒想到的是,白求恩的左手中指正是在那次手術過程中被刀尖劃破而受到致命感 染。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