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非裔美國藝術家彼得與布朗雙個展并置展出

2016-01-18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彼得·韋恩·劉易斯與弗雷德里克·J·布朗,展覽現場。UCCA供圖

弗雷德里克·J·布朗《復活節早上》

彼得·韋恩·劉易斯《蒙克節奏(其一)》

    繪畫與音樂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或許從彼得·韋恩·劉易斯和弗雷德里克·J·布朗的作品中可見一斑。1月15日至3月13日,這兩位非裔 美國藝術家的個展同時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簡稱“UCCA”)對外展出。從展出作品可以看出,彼得的色彩艷麗、跳躍,而布朗則相對沉穩又不失旋律感。 UCCA館長田霏宇告訴記者,將這兩位藝術家個展并置展出的一大原因是“他們皆為癡迷的爵士樂愛好者,音樂對他們的繪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彼得看來, “繪畫和交響曲一樣,每幅畫都有不同的節奏”。

    創作兩套組畫靈感來源于“弦理論”

    看頭 2007年,彼得·韋恩·劉易個展有斯開始在北京北郊的工作室“綠洲”中進行創作。此次展覽聚焦于藝術家兩套重要的組畫,分別是2013年創作的《蒙克節 奏組曲》與2013年至2015年完成的《佛祖演奏蒙克》,每一組包含15幅繪畫作品,它們均是藝術家在中國工作、生活期間創作的。此外,藝術家2015 年創作的《假真空》亦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在兩套組畫標簽中的“蒙克”,并非說的是繪畫史上的愛德華·蒙克,而是指美國爵士樂代表人物塞隆尼斯·蒙克。從這兩組作品可以看出,彼得的 創作呈現了某種音樂上的特質,據藝術家透露,這源于他對“弦理論”的關注。彼得認為,“我們的世界以‘弦’的形態存在,可以像振動的弦一樣創造出音樂的和 聲;宇宙則匯聚著無數的‘弦’,演奏著一首色彩和光線的交響曲。繪畫和交響曲一樣,每幅畫都有不同的節奏”。

    時隔近30年布朗作品再次在京展出

    1988年,布朗攜100余件作品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展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時的中國藝術 家和學生就其生動的表現主義風格展開廣泛的討論。時隔近三十年,UCCA在同一座城市再次呈現布朗的作品,意圖喚起這一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 藝術覺醒時期、卻幾乎為人遺忘的文化交流事件。

    本次展覽呈現的繪畫作品涉及宗教主題(《復活節晚餐時間》《復活節早上》)與藝術家的童年記憶(《校操場》)。相比上世紀80年代的那次個 展,已故藝術家布朗的兒子表示,“這次展覽所帶來的是一種精神,作品可能會變得越來越舊,但它們所代表的精神就像一盞明燈,永遠不會變老,永遠不會過 時”。

    音樂是二人作品中最有趣的平行元素

    本次展覽是UCCA在2016年推出的首個大型藝術項目。UCCA館長田霏宇告訴記者,將這兩位藝術家個展并置展出的一大原因是“他們皆為癡迷的爵士樂愛好者,音樂對他們的繪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彼得告訴記者,在他的生活中,爵士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畫畫的時候經常聽,對我來說,它就像是呼吸一樣”。他認為,爵士樂是非裔美國人給全世界最好的禮物之一。在與記者的交流中,彼得提到了不少爵士樂重要人物的名字,其中反復出現的無疑是塞隆尼斯·蒙克。

    有趣的是,布朗也是蒙克音樂的推崇者。布朗的兒子透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藝術復興期間,其父在位于紐約索霍區的閣樓中進行創作,“當 時,他把爵士樂和繪畫相結合進行了各種各樣令人震驚的實驗,并與爵士音樂家塞隆尼斯·蒙克、奧內特·科爾曼、安東尼·布拉克斯頓展開過合作”。

    布朗生前與彼得是多年的好友,彼得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的紐約名聲大噪,湊巧的是,給我做代理的畫廊老板也是他的好朋友,然后我們也成了好友”。在彼得看來,“音樂是我們作品中最有趣的平行元素”。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