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現場
五十余位青年書法家的百件作品美術館論劍,觀者直呼“看不懂”
何謂書法?如何欣賞書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成為一個讓人撓頭的問題。近些年隨著“當代書法”“書法現代性”等概念層出不窮,曾經令大眾熱 衷的書法似乎走到了“書家自嗨,觀者冷眼”的境地。昨天(8日),“翰墨傳承——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邀請展(2016)”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共展出全國范 圍遴選的五十余位青年書法家創作的百余件作品。“當代書法”在給書壇帶來不同視覺體驗的同時,有些也給觀者增添了一重“看不懂”的擔憂。
此次展覽以“翰墨傳承”為題,立意甚好,即以書法的形式表達傳統經典文學,進而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展覽依據古典文學形式分為五部分:先秦 文學、唐代詩歌、宋詞、賦,以及作結的部分選取元曲、明代小說、清代楹聯等代表性文學作品為書寫對象。繞著展廳走一圈兒下來,滿滿都是中華古文化經典的味 道。不過,且慢,經典歸經典,如若要仔細辨別有些作品具體所寫的篇章,就沒那么容易了,全得仰仗各人眼力的辨識度。一些原本打算走近經典的人們,直呼“看 不懂”。 在藝術家朱敬一看來,書法最本質的意義在于書寫,當所寫內容不能為當代人看懂,書寫就失去了意義。“不管你寫出的文字如何變形,只有讓當代人看懂,書寫者 才能向外界傳遞情感、透露信息。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書法和抽象畫就沒有本質區別了。”他認為,如今專業從事書法的人士,越來越在意書法筆力肩架結構, 從而導致寫出來的內容并不為大眾辨識,“長此以往,可能會自我邊緣化,甚至影響到書法承續。”
關于中國書法,現代美學大家宗白華有過這樣一番論斷,由于中國字是象形的,加之中國人以毛筆書寫,兩相疊加,終至“中國人寫的字,能成為藝 術品”。盡管人們對書法藝術給出過眾說紛紜的定義,但在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與繪畫比較研究中心主任邱振中看來,如何界定“書法”從來就不是難題,因為它早已 有了約定俗成的認識,即用毛筆寫漢字,如果一定要做些限定,那就是在技巧和意境層面具備一定水準。
而即便按照這一相當開放式的定義來看,近年來舉辦的各種所謂“現代書法”展覽,已經不稱其為書法。“一些作品不再寫漢字,而出現各種字符或 英文;還有的作品只是截取漢字局部結構。歸結為一句話,從里面已經找不到可辨讀的漢字。”邱振中認為,在書法藝術出現五花八門的今天,很有必要正本清源。
在藝術史上,中國書法與繪畫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你中有我”的兩條平行線,直到遭致西方藝術的沖擊。不過,由于書法依賴漢字本身,所受影響 并沒有繪畫那般明顯。即便如此,它也經歷了“全民書法熱”“流行書風”“書法現代主義”等多重演變。“在這個過程中,書法看似百家爭鳴,卻也讓它陷入‘難 懂’的境遇。如此現代主義,還是且慢為好。”一位書家建議,當代書法在打破傳統底線的同時,很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當代審美的評判標準,讓大眾能參與進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