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500余件作品回望中國百年雕塑史

2017-09-08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吳為山創作的《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系落成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的組雕。

 

 

  昨天,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亮相中國美術館全部展廳及戶外空間,這也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全的雕塑展。展覽以20 世紀以來中國雕塑藝術為切入點,展出316位雕塑藝術家的590件(套)代表性作品,梳理中國百年雕塑的發展脈絡。

  展覽分為砥礪銘史、塑魂立人、時代豐碑、匠心著意、多元交響、文心寫意、溯源追夢七大篇章。其中,“砥礪銘史”主要展現國家重大題材的主題雕 塑,它們中有體現反帝反封建、救亡圖存的《孫中山總理銅像》《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創作的代表作《農奴 憤》《收租院》,前者是美術館特意從西藏自治區征集而來的,包括難得一見的30余件殘存頭像。近年來在國家公祭活動中圍繞南京大屠殺主題創作的系列組雕也 有呈現;而“塑魂立人”則聚焦肖像人物雕塑,回顧中國文化傳統對雕塑藝術的影響。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龍山、良渚、三星堆等遺址出土的人像雕塑,表 明中國雕塑藝術很早就與文明史相伴相生。不過,人物雕塑的大量出現,還是由“五四”運動之后從西方留學歸國的雕塑家們帶來的創作。其中佼佼者當屬滑田友創 作的《出浴身段》,年輕的中國藝術家滑田友身處異國,卻不能忘懷祖國危難,他創作的這件作品宛如在古典主義廢墟上站立起來,雖然承受著現實的重壓,身體不 再挺拔,但并非毫無希望。

  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劉開渠、滑田友、王丙召、王臨乙等集體創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這也是這件位于天安門廣場的浮雕首次“走進”中國美術 館。說來也巧,設計組組長劉開渠正是中國美術館首任館長。本次大展使用3D掃描技術復制全部《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展示于中國美術館圓廳,成為一大亮 點。錢紹武創作的《阿炳》,表現的是中國杰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其創作存世的六首樂曲皆為民樂瑰寶。這件阿炳塑像沒有表現音樂家磨難的面容,而是選取他沉 醉于演奏的瞬間。凝望作品,似能聽見琴弦流瀉而出的美妙旋律。本次展覽還將展廳延伸到了戶外。張文新創作的《魯迅坐像》塑造了一個硬朗堅毅的魯迅,他目光 朝向遠方,自信從容,表現了“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

  “溯源追夢”展示的是從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與雕塑相關的部分雜志、書籍、畫冊,匯集了《良友》《北洋畫報》《上海畫報》等刊物,部分 因損毀嚴重無法呈現的雕塑實物,以圖像的形式為參觀者彌補了缺憾。此外,本次大展還特意為民間雕塑藝人辟出展示專區“匠心著意”,呈現民間智慧的創造力。 它們中的江蘇無錫惠山泥塑,聲名鵲起于明清之際,其以“手捏戲文”一類作品最為精妙,多取材于京、昆戲曲中的故事情節;“泥人張”彩塑是我國著名的家族雕 塑流派,以寫實技巧拓展了市民藝術的邊界;廣東潮州大吳泥塑相傳于南宋末年從中原遷徙而來,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民間雕塑藝術 佳作,讓人不得不感嘆“高手在民間”。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9月17日。9月15日晚,美術館還會延長開放時間至20時,推出“美術館之夜”,便于白天抽不出時間看展的人們踏月前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