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期間,“炒蘭”之風依然在大別山區越刮越盛。不理性的“炒蘭”催生出一批批“掠奪式”野生蘭采挖大軍,野生蘭花資源正遭遇滅頂之災。產業化與物種保護如何走出“相生相克”困局,在開發利用中實現對野生蘭的保護?這早已不僅僅是大別山區蘭花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炒蘭熱”持續
一株蘭花賣出120萬元天價,蘭商長年駐扎收購奇珍蘭花
5月的大別山,正是映山紅漫山遍野,蘭草花遍地生香的季節。
如今,這些生長在大別山區深山老林里的野生蘭正被人一棵棵連根掘起,販運到市場或在路邊兜售。走進大別山區的鄉村農貿市場乃至城鎮街頭,隨處可見肩挑、身背、手提、車馱的野生蘭花苗和野生蘭。
大別山區出現大規模挖蘭風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一株幾毛錢到幾元幾十元,蘭花的價格不斷攀升,如今有些花異色異的蘭花通常能賣到萬元以上。不久前,一株四苗“熊貓蝶”(因花形似熊貓得名)蘭草,被浙江的蘭花商人以120萬元高價買走。這是目前安徽大別山區野生蘭草花賣出的最高價,轉手后價格還會飆升。
“這株梅瓣(花形似梅花)是我用4萬元在金寨從一個農民手里買來的,已經有人出價20多萬元要買了。從金寨一個人手上我花8萬元買了4棵草,那家農民一個月挖蘭花就掙了20多萬元。”在大別山深山區,依靠蘭花致富的武先生說。
據安徽省六安市政協副主席、蘭花協會會長王士雄介紹,目前采蘭已進入濫采亂挖的高破壞期,離了山的蘭花90%以上都死亡了,即使養在一些養蘭者的家里,也大多半死不活。“古人養蘭大多是個人愛好,對物種資源不會造成太大的破壞,而現在已經形成產業,挖蘭養殖更多是為了投資賺錢,蘭價已炒到不理性的程度。”
近年來,國內外蘭界都瞄準了大別山的蘭花資源。韓國、日本及浙江、廣東的蘭商甚至長年駐扎大別山區收購奇珍蘭花。
“挖蘭風”不止
有村民挖幾百甚至成千上萬株普通蘭花才獲一兩株“奇花異草”。一些稀有品種瀕臨滅絕
“炒蘭熱”引發地毯式“挖蘭風”。山民們紛紛扛起鋤頭上山,由于難以辨認蘭花品質的優劣,聞香下手,見花就采,有的村民往往挖了幾百甚至成千上萬株普通蘭花才獲得一兩株“奇花異草”。
“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一花名成萬花毀啊!”六安市蘭花協會副秘書長戴源道痛心地說。
大別山地區的氣象條件和獨特地理區位,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原始型和高度進化型并存的蘭花物種在大別山區就達數十種,奇棒、奇瓣、奇色、奇香應有盡有,每季都有蘭花開放。在金寨、霍山、岳西等地,甚至還有很可觀的蘭花原始種群基地。
“如今,野生蘭花資源正遭受毀滅性破壞,空谷幽蘭風景漸漸遠離我們。”戴源道介紹,1995年以前在200平方米的山坡上可以采到200株蘭花;而現在翻遍幾座山也很難采到200株,昔日遍地蘭香消失了,野生自然蘭花群落也難覓蹤跡。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大量的原生品種群基地在連續亂挖中被毀滅、消失,影響了蘭花品種間的自然繁育,大大降低了珍稀名貴品種的出現,春蘭紅花素心等一些稀有品種已瀕臨滅絕。
“蘭花迷局”待解
過去是“草”遭傷害,現在是“寶”又遭挖掘
戴源道說,造成蘭花資源急劇減少的主要原因,過去主要是毀林開荒,使中、低山坡生長的成片蘭花被當作一般的雜草除掉,或曝曬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