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國際非政府環保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在上海簽署了一份合作框架,雙方的合作將有助于改變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急速衰退的現狀。
作為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不僅生產了中國40%的經濟總量,也是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生態河流。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種,包括370多種魚類、220多種底棲動物和上百種水生植物。長江的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數量在我國淡水一級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占2/3。
然而,近20多年來,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長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許多水生野生動物瀕臨滅絕。被譽為“長江女神”的白鱀豚芳蹤難覓,江豚的數量也急劇下降,僅為10年前的一半。號稱“淡水魚之王”的白鱘,自2003年以來未見蹤跡;由于洄游通道被切斷,“長江三鮮”鰣魚、刀魚和河鲀魚的產卵場遭到破壞,鰣魚早已絕跡,長江刀魚和野生河鲀魚數量也急劇減少。
為了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在由農業部、水利部、交通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等部委和WWF聯合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流域10省市一起發起的 “長江生物資源養護論壇”上,WWF(中國)項目實施總監朱春全與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馬毅宣布,雙方將在未來的5年內緊密合作,共同推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并簽署了《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五年(2007-2011)合作框架》。
馬毅表示:“2006年2月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大大推動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的進程,長江禁漁期、增殖放流、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等工作都得到大幅度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已經非常危急緊迫,我們希望借此機會,推動更多群體加入到長江生物資源保護的陣營中來。”
朱春全說:“未來5年,WWF將和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選擇合適的地點,建立生態漁業的示范點,共同建立長江中下游豚類保護網絡和長江珍稀與瀕危魚類保護網絡,通過灌江納苗、優化閘口調度等實地示范和政策研究,減輕長江流域水利工程對水生生物的負面影響。”
WWF和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合作始于2003年,雙方相繼開展了“追尋通江湖泊” 2003年濕地使者行動、“維護人類飲水安全,保護魚類生命家園”2006年濕地使者行動、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管理小額基金、中華鱘等珍稀魚類增殖放流等活動。尤其在恢復江湖聯系、重建魚類洄游通道方面,在長漁委的大力支持下,WWF-HSBC長江項目與湖北、安徽兩省的合作伙伴至今已成功地重建了17個湖泊與長江的季節性聯系。今天簽署的合作框架的實施,也將得到HSBC(匯豐銀行)和WWF氣候變化伙伴長江項目的大力支持。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聯系: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 鄭喜森 13381958936,021-52768123(辦)
WWF 北京辦事處對外聯絡部 莊士冠
電話:010 65227100-3286 電子郵件:SHGZhuang@wwf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