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馬克平等在近日出版的《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文章,提醒全球變化可能導致一些物種滅絕。
文章指出,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全球和區域的水熱條件變化,溫度上升使物種向高海拔、高緯度地區遷移,沿高海拔遷移的物種向上移動退到山頂時,只能在當地滅絕;沿高緯度方向遷移的物種無法逾越在遷移途中遇到大的自然障礙和人為障礙時也將面臨滅絕危險。同時,由于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復雜的關系,一個物種的滅絕可能引起許多相關物種的滅絕。
文章認為,土地利用和覆蓋的變化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是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全球范圍內,隨著城市發展用地、農業用地、工業原材料與能源用地等各種需求的增長,地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發展影響了土地利用,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文章建議,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生產力,用盡量少的土地占用實現預期產品的生產,并且還需要國家對農業的進一步投入和政策引導。
文章還指出,隨著人類活動的全球化,不同地區的生物種類相互遷移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有些有害生物擴散到新分布區大量繁殖擴散,形成了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通過資源競爭、化感抑制等各種方式的競爭優勢降低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文章由此建議,面對這樣嚴峻的生物多樣性降低的狀況,我們應當積極應對,在充分考慮全球變化潛在影響的基礎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促進相關的科學研究。(王智慧 白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