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2007年自然生態保護工作要點》等有關要求,針對我國實際情況,2007年,我國著力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若干生態問題,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和新成效。
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首先體現在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法規、政策和標準的制訂方面。
原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辦公廳聯合征求國務院相關部門的意見,完成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征求意見稿);印發了《國家環保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的意見》;完成《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草案)和《環保用微生物菌劑進出口環境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原國家環保總局等8個部門《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農村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
隨后,全國一些省區也先后出臺或正在制訂有關生態保護的法規或規章。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一系列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探索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原國家環保總局印發了《國家環保總局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工作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同時還開展了皖西大別山——淠史杭灌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將為實施大別山生態保護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河南省制定了《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鉬礦資源開發整頓實施方案》等文件,強化在礦山開發中生態修復措施的落實,目前確定了煤炭企業暫按5元/噸·煤標準提取生態補償費列入成本,專項用于礦區生態恢復與環境治理方面的投資。
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以生態示范創建為抓手,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全國印發了《國家環保總局關于加強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修訂并印發了“生態省(市、縣)建設指標”。目前,全國已有14個省區開展了生態省 (區、市)建設,150多個市(縣、區)開展了生態市(縣、區)創建工作,6個市(縣、區)已被命名為國家市(縣、區),2007年,又有8個市(縣、區)提出考核申請。
近年來,隨著全國生態示范創建工作的開展,積極引導各地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突出表現在:第一,創建地區公眾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在不斷被接受并逐步內化為立縣(市、區)的基本策略;第二,通過實施生態示范創建規劃,不斷優化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粗放的發展方式逐漸淡出或被淘汰,發展的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第三,通過開展生態示范創建活動,一些生態良好、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后勁開始顯現,經濟效益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以畜禽養殖和面源污染治理為核心,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原國家環保總局編制并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綱要》;印發了一套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掛圖。各地加大畜禽養殖專項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2007年,北京市繼續組織完成50家規模化養殖場污染綜合治理工作。黑龍江省組織開展了秸稈禁燒年度專項執法檢查,基本上杜絕了因焚燒秸稈影響交通和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積極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
江蘇省編制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開展了全省年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情況檢查;擬定了農村清潔工程指標體系、考核辦法;制定并頒發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考核辦法》和《江蘇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向全省150個行政村下撥補助資金3000萬元,起到了很好的激勵和示范作用。
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還體現在我國已全面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截至2007年10月,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采集土壤和農產品等樣品36287個,完成了30590個樣品的分析測試,獲得近85萬個有效調查數據,制作圖件1759件,累計培訓6500多人次,中央財政安排1.2億元,地方財政配套1.1億元。山西、遼寧、浙江、江蘇、湖北、湖南、廣東、四川、云南和甘肅等省,在采集樣品數量、完成樣品分析測試、獲得有效調查數據以及落實配套資金等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明顯。
遼寧省注重組織領導,省及所轄14個市都成立了專門的機構,注重總結交流經驗,圍繞調查撰寫論文30多篇。
江蘇省堅持“緊扣國家目標,兼顧江蘇省情;有機無機統查,側重有機毒物;加強成果集成,服務地方建設”的基本原則,思路清晰,定位準確,工作有特色。土壤調查被列入2006年度省委、省政府1號文件,省財政安排了配套資金,保證了調查的順利進行。
湖南省把土壤調查列入各市州環保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科學調度,合理安排采樣和分析測試工作,從市州監測站抽調技術骨干集中到省監測站,輪班作業,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川省省政府辦公廳專門下發了《關于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的通知》,副省長劉曉峰多次對土壤調查做出批示,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