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談蛇色變,但研究毒蛇卻是戴維·威廉姆斯生活的一部分。現年43歲的威廉姆斯先生是澳大利亞科學家,他把挽救每年數百名被毒蛇咬傷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人的生命當成畢生的事業。
與蛇共舞
威廉姆斯爬上一堆廢棄的椰殼,小心翼翼地尋找可能隱藏在椰殼中的毒蛇。在他的身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座活火山口正噴吐著煙霧。
兩個小時后,他成功地捕捉到兩條巴布亞新幾內亞小眼蛇。這種蛇的毒液足夠在幾小時內致人于死地。威廉姆斯把它們裝入盒中,準備運往位于巴首都莫爾茲比港的實驗室。
這是威廉姆斯的普通一天。他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蛇毒研究所新幾內亞分所的負責人,也是一名臨床毒理學家。幾個月來,他總是手持兩根加長的挖掘棒,身背一個大布袋,穿梭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各個角落,試圖捕捉那里最為致命的死亡蝮蛇、巴布亞黑蛇、褐蛇和毒性最強的巴布亞太攀蛇。
這是威廉姆斯不同尋常的爬行動物“巡回搜索”之旅的一部分,他的搜索旨在捕捉各種毒蛇,然后提取毒液研發一種價廉的干凍抗蛇毒藥物,希望這種藥物每年至少挽救1000人的生命。
提取蛇毒時,威廉姆斯需要用手抓住蛇的尾部,然后用頂端帶倒鉤的桿固定蛇的頸部,讓蛇被迫用它的毒牙鉗住一個聚氨酯容器,并在此過程中吐出毒液。
九死一生
威廉姆斯承認,與一條巴布亞太攀蛇角力,并成功提取蛇毒決非膽小之人能做的事。他說:“這種蛇有3米多長,而且非常強健有力。”
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威廉姆斯說:“每次抓住這種蛇的尾巴時,你都要告訴自己它會咬你,會殺死你。”
威廉姆斯的擔心不無道理。在灌木叢生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長大,威廉姆斯從小就對蛇感興趣,至今他先后6次被蛇咬傷。
最近一次蛇口逃生發生在今年年初。當時,威廉姆斯的腿部被一條太攀蛇連咬三口,一個正在對他跟蹤拍攝的澳大利亞紀錄片攝制組火速將他送往莫爾茲比醫院。“如果晚到醫院10分鐘,現在我就不在這里了,”他說。
平時,威廉姆斯總會在他住所的冰箱里存放幾瓶抗蛇毒藥物,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巴布亞新幾內亞是一個窮國,很少有人負擔得起這種昂貴的進口抗蛇毒藥物。
癡心為民
據統計,巴布亞新幾內亞每年約有600人被毒蛇咬傷,其中近一半是兒童。在一些地區,被蛇咬傷致死的人數與因瘧疾致死的人數一樣多。
然而,在過去20年中,抗蛇毒藥物的價格飆升10倍,一些大醫院也常常缺藥。而大多數診所由于沒有冰箱,無法保存這種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抗蛇毒藥劑。
威廉姆斯說:“被毒蛇咬傷可以治療,這不應成為死亡宣判。你怎么能告訴一名5歲孩子的家長,說這孩子沒救了,因為買不起藥。”
多年來,威廉姆斯致力于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培訓當地的醫務工作者,向他們傳授一些處理毒蛇咬傷的急救方法,并教育當地居民不要迷信。(張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