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巖”
峰柱、峰巒、石芽、造型石……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清山不僅景色絕美,其花崗巖峰林地貌的形成與演化過程更有重大的科學價值,令地質科學研究者們驚嘆不已。
三清山風景區總面積756.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230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玉虛峰、玉華峰并列在玉京峰一側。三峰高凌云漢,常年云蒸霞蔚,故此得名“三清山”。
三清山地處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的結合帶,是研究揚子古板塊、華夏古板塊對接帶的“窗口”,贛東北蛇綠混雜巖帶是珍貴的對接帶地質遺跡,具有突出的地學研究價值。
三清山是一處大型山岳型風景名勝區,以雄、險、奇、秀而著稱于世,尤以奇峰怪石、云霧寶光、珍樹仙葩為世所罕見。這里花崗巖峰林分布集中,在核心景區內有奇峰48座,怪石89處,景物、景觀300多處,具有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中峰巍峨的特點,峰林地貌類型齊全,典型完美,堪稱天下峰林的櫥窗。
美國圣路易斯大學教授、國際地質學學者蒂姆·庫斯克與北京大學李江海教授曾經來到三清山,對三清山罕絕的花崗巖峰林地貌展開過深入研究。他們一致認為,三清山及其周圍地區的地質地貌,記錄了從十億年左右的中元古代到一億年左右的白堊紀的地質演變,是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重要地質遺跡。
李江海教授認為,三清山是花崗巖節理的地質博物館,整個景區由裂隙控制山形地貌、水系、植被,裂隙和節理的發育形成罕見的“司春女神”“巨蟒出山”景觀。
蒂姆·庫斯克教授驚嘆道:“三清山是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巖!”
峰林深處的“高山盆景”
每到春末夏初,在海拔1000至1500米的風門至三清福地天門一帶,極目望去,成千上萬畝的杜鵑林隨處可見,連片綿延,形成色彩絢麗的花海。在東方女神、玉臺等景點一帶,更有成千上萬株猴頭杜鵑,其中有一棵樹齡高達千年,花大如拳,堪稱三清山的杜鵑之王。
據了解,三清山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適宜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因其地史變遷、物種分化、生態變化等各方面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是代表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據三清山管委會宣傳部副部長李華說:“三清山堪稱古老、珍稀動植物的避難所。”許多古老生物物種在三清山依然可以找到后裔,如植物中的銀杏、華東黃杉、紅豆杉、鵝掌楸、金粟蘭、青錢柳、鐘萼木等。
目前,三清山上發現的高等植物達228科915屬2072種,脊椎動物39目110科500種,昆蟲1327種。
三清山還囊括了中國中亞熱帶所有的植被類型,且結構穩定。隨海拔遞增,依次分布著常綠闊葉林帶、常綠落葉闊葉林等6個植被帶,分布著華東黃杉、南方鐵衫、南方紅豆杉、香果樹等珍稀植物群落。
隨著海拔高度的遞增,三清山上孤峰、陡崖、花崗巖錐狀峰巒依次與層林繁花相掩映,形成一個獨特的“高山盆景”。為了加強旅游過程中對三清山原生態的保護,三清山修建了全長約8公里的高空棧道——西海岸和陽光海岸棧道。
“中國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館”
三清山自晉朝葛洪辭官來此煉丹修道之后,逐漸成為歷代信奉道學的名流向往之地,尤其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
在漫長的1600多年中,三清山保存了大量的道教古建筑和文物,有宮、觀、府、殿、亭、臺、坊、山門、華表等230多處,道教古建筑群內容之豐富,布局之縝密,造作之精良,迄今保存之完好,為中國道教名山所罕見。
建筑在三清山腹地海拔1530米的三清宮,以其古樸、清寒充分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清心寡欲”的道家哲理。三清宮為石質建筑,始建于宋乾道元年,占地500平方米,修建在一塊形狀似龜的大山石上,宮內有常年不竭的玄武泉。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