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政府官員29日說,加拿大地處北極地區的埃爾斯米爾島北岸沃德·亨特冰架發生斷裂,形成2座總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的浮冰島。這是近3年來最大規模的北極冰架斷裂。
冰架斷裂
法新社援引加拿大極冰署高級冰山預報員盧克·德雅爾丹的話說:“第一次斷裂發生在本月22日前后,第二次斷裂發生在23日夜間至24日凌晨。”
斷裂形成2座浮冰島,面積分別為4至5平方公里和14平方公里。
研究人員搭乘飛機在其中一座浮冰島上空察看,還分析衛星圖片數據,最終確認冰架發生斷裂。
冰架指與陸地相連的巨大浮動冰層。埃爾斯米爾島屬于加拿大北極群島,北部連接著5座大型冰架。其中,沃德·亨特冰架規模最大,面積約為443平方公里,厚度約為40米。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冰架形成于4000多年前。
與埃爾斯米爾島相連的艾里斯冰架2005年8月發生斷裂,形成一座面積66平方公里的浮冰島,大小相當于美國紐約曼哈頓。那次斷裂可謂驚天動地,連250公里之外的地震監測儀器都探到震動。本月發生的冰架斷裂是2005年之后最大的一次。
“點狀事件”
過去數十年間收集的衛星測量數據顯示,北極地區冰面面積大幅減小,冰川消融、冰架斷裂事件時有發生。
加拿大特倫特大學極地專家德里克·米勒說,“我們確定(這一地區)冰面面積在20世紀縮小了90%”,“這一現象已持續相當長時間,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點狀事件”。
他舉例說,北極彼得森冰架在2005年至2007年間面積縮小三分之一。
埃爾斯米爾島周圍曾被一整座冰架團團圍住,直到上世紀初冰架發生斷裂。
沃德·亨特冰架中心區域2002年出現裂縫。研究人員今年早些時候又發現一條長約18公里、深約40米的新裂縫。不過,德雅爾丹說:“這次冰架斷裂與今春發現的裂縫可能不存在直接關聯。”
米勒說:“2002年形成的裂縫把冰架分為兩部分。隨著時間推移,冰架的完整性和整體構造逐漸受影響。”
“單向過程”
極地專家對北極冰川消融和冰架斷裂原因持不同意見。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另一些人則持謹慎態度。
米勒沒有把冰架斷裂事件歸咎于氣候變化,但說當前北極氣候無助于冰架重建的理論與這一現象相符合。
“現在氣候不同了,”他說,“不利于形成冰架。這是個單向過程。”
一個海洋浮冰研究項目的聯合負責人加里·斯特恩說,整個北極地區都面臨相同問題。他所在的考察隊已有數周未見過冰層。他們原本打算去年2月在北極冰層上扎營,但由于附近區域連續兩年沒有形成堅固冰層,最后只能放棄原計劃。
斯特恩說:“船上成員再也不覺得吃驚。我們一直希望人們知道,現在(冰面縮小)速度加快,還會繼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