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季節,鳳陽縣玉米喜獲豐收,而留在地里的秸稈卻讓缺少人手的農戶犯了愁。在該縣武店鎮田間地頭活躍著的多支秸稈代砍隊解決了當地的這一難題。
武店鎮是鳳陽縣玉米種植大鎮,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鎮。全鎮25個行政村中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田間耕作收獲都交給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孩子。農民都知道,秋季最忙人,不僅要搶收還要搶種,要搶在時機恰當、落雨之前準備好地,等到一落雨就能加緊秋種。往年,玉米成熟時節,大家都忙著搶收,顧不上砍秸稈,等收完玉米回頭再來砍秸稈,有時已經耽誤了農時。有的農戶雖然砍了秸稈,但沒時間運,有的是運回來也沒用,時間一長害怕耽誤下雨秋種,就一把火燒了,搞得田間煙霧繚繞,嚴重污染了環境。今年秋季,武店地區田間活躍著多支玉米秸稈代砍隊,只要農戶同意,一聲招呼秸稈代砍隊就可代砍代運,不收農戶一分錢,條件是砍下的秸稈歸代砍隊所有,解了部分農戶的燃眉之急。
據隊員介紹,他們和相距當地20公里的養殖廠聯系,把砍下的秸稈送到養殖場過稱粉碎后,養殖廠以每斤6分5厘的價格收購。趙拐村村民馬世秀就組織了一支兩人組成的秸稈代砍隊。因家中地少馬世秀早早就結束了田間收獲作業,看到別人都在田間忙碌,沒時間處理秸稈,閑不住的她就想能不能在秸稈上做點文章。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知附近的養殖廠收購青飼料,于是主動和對方取得聯系,并成立了秸稈代砍隊。馬世秀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剛采摘完玉米的秸稈水分還很多,兩個人一天能砍近兩畝地,大約10000斤,每斤6分5厘,一天下來扣除運費兩人收入500多元。”
談到自己的“新職業”,馬世秀滿臉笑容:“我們代砍秸稈,第一豐富自己的收入;第二解了一些家庭的燃眉之急;第三還解決了焚燒秸稈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馬世秀稱這是“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