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縣地處大別山腹地,與安徽省相鄰,全縣版圖面積1449平方公里,人口41萬,下轄11個鄉鎮,309個村,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升的故里,中國名茶之鄉,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英山縣緊緊抓住武漢市城市圈被批準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良好機遇,承接大轉移,對接大武漢,按照加快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市場體系、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五個一體化的思路,著眼于體制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試驗,走出了一條切合英山實際的發展新路。
一、立足區位優勢,打造“兩綠”特色,建設自然生態
英山縣史稱“吳頭楚尾”、“鄂東門戶”,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年均降水量1 402.4毫米,年均溫16.4℃,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景色迷人。英山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重點開發林業和茶業資源,打造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綠色環境,建設環境優美“都市后花園”。
——立足自然優勢,打造綠色環境。“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英山縣最好的概括。英山縣委、縣政府樹立“綠色就是經濟、生態就是效益”的理念,出臺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科學規劃了山區育“三林”(生態公益林、風景游憩林、名特優新經濟林)、平地織“三網”(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城鎮建“三綠”(綠島鑲嵌、綠廊相連、綠帶纏繞)的造林綠化布局,明確打造了百萬畝林業特色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全縣上下眾志成城,全力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全力構筑綠色屏障,實現了山上增綠、農民增收、林業增效的目標。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九五”期末的63.4﹪上升到68﹪。全縣有基本綠化向山川秀美、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林業大縣向林業強縣跨越。全縣空氣質量、水質等指標都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2007年,英山縣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榮譽稱號。
——立足資源優勢,打造綠色產業。英山產茶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越。早在唐代,英山的“團黃”、“蘄門”與安徽的“黃芽”并稱“淮南三茗”,因其“色澄碧而清洌,味馥郁而沁芳”,被列為上品進貢朝庭。多年來,英山縣委、縣政府堅持“農業抓特色,特色抓茶葉,茶葉抓質效”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中國茶葉大縣建設,茶葉產業已成為英山的支柱產業。一是制定激勵政策,促進產業發展。每年整合資金1000萬元以上,重點用于基地建設,品牌打造,技術創新、科技培訓、良種推廣和茶葉機械購置補貼,對新建的良種茶園每畝補助360元。二是擴大生產規模,夯實產業基礎。按照生產專業化、基地規模化、茶區園林化、茶樹良種化的要求,著力推進茶葉基地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了一批豐產高效茶園。三是創新節會模式,提高茶葉知名度。利用每年的茶葉節推介英山云霧茶品牌,聘請農業部專家研討改良茶葉品種。四是完善服務體系,打造產業鏈條。建立了云霧茶產業化協會,新建了中國大別山茶葉廣場,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發揮農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推進了茶葉產業化進程。經過多年努力,全縣現有茶園17.08萬畝,茶業規模位居全國第四,湖北第一,被國家授予“中國綠茶(名茶)之鄉”、“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
二、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兩型”建設,建設城鄉生態
——以沼氣建設為切入點,農村建設凸顯資源型。近年來,我縣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家庭環境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小康新村標準化”的目標要求,大力推進以“一建三改”為主要內容的沼氣能源建設,有效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加快了生態文明新村建設步伐,取得了良好生態效益。一是堅持沼氣建設與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相結合。把沼氣建設作為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的十項任務之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模式,把沼氣建設與該廁、改圈、該廚融為一體。在沼氣建設的帶動下,全縣已建成50個生態文明新村。75﹪的農戶用上了沼氣,90﹪農戶建成了衛生廁所和豬圈,95﹪飲上了自來水。二是堅持沼氣建設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突出青山綠水、田園風光,做到村莊布局顯山露水,沼氣建設點面結合,資源利用保山護水。龍潭河村在4個小區新村分別把房屋、沼氣池、豬牛欄等進行配套建設,整個小區環境優美宜人。一位北京游客,看到該村風景如畫的生態文明新氣象時,寫下了“青山綠水小洋樓,天然氧吧人長壽,生態文明現代化,鄉村勝似城里頭”的贊美詩句。三是沼氣建設與特色經濟相結合。茶、桑、栗、藥是我縣特色產業。我們堅持把沼氣建設與調整農業結構結合起來抓,促進特色產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陶家河鄉把沼氣建設與藥材建設相結合,形成了“豬&
一、立足區位優勢,打造“兩綠”特色,建設自然生態
英山縣史稱“吳頭楚尾”、“鄂東門戶”,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年均降水量1 402.4毫米,年均溫16.4℃,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景色迷人。英山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重點開發林業和茶業資源,打造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綠色環境,建設環境優美“都市后花園”。
——立足自然優勢,打造綠色環境。“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英山縣最好的概括。英山縣委、縣政府樹立“綠色就是經濟、生態就是效益”的理念,出臺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科學規劃了山區育“三林”(生態公益林、風景游憩林、名特優新經濟林)、平地織“三網”(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城鎮建“三綠”(綠島鑲嵌、綠廊相連、綠帶纏繞)的造林綠化布局,明確打造了百萬畝林業特色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全縣上下眾志成城,全力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全力構筑綠色屏障,實現了山上增綠、農民增收、林業增效的目標。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九五”期末的63.4﹪上升到68﹪。全縣有基本綠化向山川秀美、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林業大縣向林業強縣跨越。全縣空氣質量、水質等指標都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2007年,英山縣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縣”榮譽稱號。
——立足資源優勢,打造綠色產業。英山產茶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越。早在唐代,英山的“團黃”、“蘄門”與安徽的“黃芽”并稱“淮南三茗”,因其“色澄碧而清洌,味馥郁而沁芳”,被列為上品進貢朝庭。多年來,英山縣委、縣政府堅持“農業抓特色,特色抓茶葉,茶葉抓質效”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中國茶葉大縣建設,茶葉產業已成為英山的支柱產業。一是制定激勵政策,促進產業發展。每年整合資金1000萬元以上,重點用于基地建設,品牌打造,技術創新、科技培訓、良種推廣和茶葉機械購置補貼,對新建的良種茶園每畝補助360元。二是擴大生產規模,夯實產業基礎。按照生產專業化、基地規模化、茶區園林化、茶樹良種化的要求,著力推進茶葉基地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了一批豐產高效茶園。三是創新節會模式,提高茶葉知名度。利用每年的茶葉節推介英山云霧茶品牌,聘請農業部專家研討改良茶葉品種。四是完善服務體系,打造產業鏈條。建立了云霧茶產業化協會,新建了中國大別山茶葉廣場,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發揮農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推進了茶葉產業化進程。經過多年努力,全縣現有茶園17.08萬畝,茶業規模位居全國第四,湖北第一,被國家授予“中國綠茶(名茶)之鄉”、“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
二、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兩型”建設,建設城鄉生態
——以沼氣建設為切入點,農村建設凸顯資源型。近年來,我縣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家庭環境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小康新村標準化”的目標要求,大力推進以“一建三改”為主要內容的沼氣能源建設,有效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加快了生態文明新村建設步伐,取得了良好生態效益。一是堅持沼氣建設與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相結合。把沼氣建設作為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的十項任務之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模式,把沼氣建設與該廁、改圈、該廚融為一體。在沼氣建設的帶動下,全縣已建成50個生態文明新村。75﹪的農戶用上了沼氣,90﹪農戶建成了衛生廁所和豬圈,95﹪飲上了自來水。二是堅持沼氣建設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突出青山綠水、田園風光,做到村莊布局顯山露水,沼氣建設點面結合,資源利用保山護水。龍潭河村在4個小區新村分別把房屋、沼氣池、豬牛欄等進行配套建設,整個小區環境優美宜人。一位北京游客,看到該村風景如畫的生態文明新氣象時,寫下了“青山綠水小洋樓,天然氧吧人長壽,生態文明現代化,鄉村勝似城里頭”的贊美詩句。三是沼氣建設與特色經濟相結合。茶、桑、栗、藥是我縣特色產業。我們堅持把沼氣建設與調整農業結構結合起來抓,促進特色產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陶家河鄉把沼氣建設與藥材建設相結合,形成了“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