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的山西臨汾,曾一度享有“花果城”的美譽。然而,隨著經濟的直線飆升,臨汾在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自2003年起,空氣質量就連續三年排名倒數第一,為了摘掉這頂污染的“黑帽子”,臨汾市的環保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臨汾的環境變化也有目共睹。
煤矸石山披綠裝
“煤矸石山整治之前,這里是大黑山,山體自燃的時候,整個城里都有一股子刺鼻的味道,周圍人都說它有股‘鉆腦子氣味’”在霍州白龍煤矸石山下,當地的百姓感慨萬千。而如今的白龍煤矸石山披上了一襲綠裝!
環境與人類共存,發展與保護并重。霍州市在大力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煤矸石山的生態修復工程。
煤矸石山沒有得到治理之前,霍州的空氣中總有一股子趕也趕不走的嗆鼻氣味,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出門時,甚至連一件淺顏色的衣服也不敢穿。“自從2008年,我們對全市煤矸石山進行了徹底治理后,全市二級以上天數從2006年的26天上升到今年的300天左右”霍州市市長陳綱向我們展示煤矸石山的治理成效。
霍州共有煤矸石山18座,歷年累積的堆存量約6250萬噸,這樣一個巨大數字,無疑成為阻礙當地人民提升生活質量的絆腳石。對此,該市投資4379.6萬元,通過覆土滅火、局部注漿、全面綠化三個步驟全面推動煤矸石山的整治。
經過治理,團柏煤矸石山的綠化已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13層平臺,每層平臺上火炬樹、刺槐等錯落相間,綠意影人,同時建成5個100立方米的蓄水池,灑水車的不斷光顧,使這做煤矸石山變成附近居民的休閑居所。
污水處理廠變身“后花園”
襄汾縣污水處理廠與眾不同,如公園般呈現在“生態汾河”采訪團的眼前:人工濕地、湖泊、植被、鮮花……
走近襄汾縣污水處理廠,最為吸引眼球的是廠內60余畝的人工濕地,郁郁蔥蔥的蘆葦和茭白,長勢良好,已有一人多高,翠綠的生命在陽光下盡情綻放。據介紹,濕地用水為該廠處理后的水,人工濕地的作用在于水和植物通過互惠互利,水在滋養植物的同時,水源得到進一步的凈化。
該縣污水處理廠采用了浮動生化+人工濕地組合處理工藝,可以達到一級A中水回用的標準。
與該廠人工濕地毗鄰的是一個占地10余畝的小花園,小橋、湖面、亭臺、紅的月季、黃的美人蕉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植被、宛如漫步公園。“這個湖面大約有5-6畝,深水區達到兩米,我們這個池塘的水就是經過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的中水”該廠廠長段進良介紹。
襄汾縣于2008年投資9784萬元,建設了規模為日處理污水2萬噸的污水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已于當年實現了調試運營,目前達到運營基本正常,結束了襄汾縣城市污水直排汾河的歷史,實現了治理環境、改善民生和節能減排的又一新突破。
在襄汾汾河段的一處河邊,幾只羊正在河里河水,放羊的百姓告訴記者:“和以前又黑又稠的河水相比,現在好多了,以前水質不好的時候,羊都不喝河里的水”。
將環保進行到底
紅旗迎風招展,3000余名工人揮汗如雨,130余臺機器緊急施工,臨汾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加強流域生態建設,是臨汾市治理、修復和保護汾河的重要舉措之一。各縣市按照汾河流域綜合治理要求,不同程度上馬了一批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建設項目。其中,臨汾市區啟動的汾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規模最大,建成后的效果也最好。
據臨汾市委副秘書長武衛東介紹:“此項工程我們計劃投資14.9億元,實施河道治理、生態濕地、綠化景觀建設三大工程,用三年的實踐,把汾河城區段打造成臨汾客廳、城市綠肺,塑造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靚麗景觀” 。
8月初,分別在數十個標段的工人師傅仍在“戰高溫、斗酷暑”,從5月20日該工程奠基開工至今,已投入一億元,24小時不間斷施工,暗涵工程接近尾聲,內堤開工建設,中隔堤、橡膠壩工程等也將相繼動工。
今天,臨汾市委市政府決心“將環保進行到底”,將臨汾繪就成“一川清水、兩岸錦繡”藍圖。
煤矸石山披綠裝
“煤矸石山整治之前,這里是大黑山,山體自燃的時候,整個城里都有一股子刺鼻的味道,周圍人都說它有股‘鉆腦子氣味’”在霍州白龍煤矸石山下,當地的百姓感慨萬千。而如今的白龍煤矸石山披上了一襲綠裝!
環境與人類共存,發展與保護并重。霍州市在大力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煤矸石山的生態修復工程。
煤矸石山沒有得到治理之前,霍州的空氣中總有一股子趕也趕不走的嗆鼻氣味,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出門時,甚至連一件淺顏色的衣服也不敢穿。“自從2008年,我們對全市煤矸石山進行了徹底治理后,全市二級以上天數從2006年的26天上升到今年的300天左右”霍州市市長陳綱向我們展示煤矸石山的治理成效。
霍州共有煤矸石山18座,歷年累積的堆存量約6250萬噸,這樣一個巨大數字,無疑成為阻礙當地人民提升生活質量的絆腳石。對此,該市投資4379.6萬元,通過覆土滅火、局部注漿、全面綠化三個步驟全面推動煤矸石山的整治。
經過治理,團柏煤矸石山的綠化已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13層平臺,每層平臺上火炬樹、刺槐等錯落相間,綠意影人,同時建成5個100立方米的蓄水池,灑水車的不斷光顧,使這做煤矸石山變成附近居民的休閑居所。
污水處理廠變身“后花園”
襄汾縣污水處理廠與眾不同,如公園般呈現在“生態汾河”采訪團的眼前:人工濕地、湖泊、植被、鮮花……
走近襄汾縣污水處理廠,最為吸引眼球的是廠內60余畝的人工濕地,郁郁蔥蔥的蘆葦和茭白,長勢良好,已有一人多高,翠綠的生命在陽光下盡情綻放。據介紹,濕地用水為該廠處理后的水,人工濕地的作用在于水和植物通過互惠互利,水在滋養植物的同時,水源得到進一步的凈化。
該縣污水處理廠采用了浮動生化+人工濕地組合處理工藝,可以達到一級A中水回用的標準。
與該廠人工濕地毗鄰的是一個占地10余畝的小花園,小橋、湖面、亭臺、紅的月季、黃的美人蕉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植被、宛如漫步公園。“這個湖面大約有5-6畝,深水區達到兩米,我們這個池塘的水就是經過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的中水”該廠廠長段進良介紹。
襄汾縣于2008年投資9784萬元,建設了規模為日處理污水2萬噸的污水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已于當年實現了調試運營,目前達到運營基本正常,結束了襄汾縣城市污水直排汾河的歷史,實現了治理環境、改善民生和節能減排的又一新突破。
在襄汾汾河段的一處河邊,幾只羊正在河里河水,放羊的百姓告訴記者:“和以前又黑又稠的河水相比,現在好多了,以前水質不好的時候,羊都不喝河里的水”。
將環保進行到底
紅旗迎風招展,3000余名工人揮汗如雨,130余臺機器緊急施工,臨汾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加強流域生態建設,是臨汾市治理、修復和保護汾河的重要舉措之一。各縣市按照汾河流域綜合治理要求,不同程度上馬了一批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建設項目。其中,臨汾市區啟動的汾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規模最大,建成后的效果也最好。
據臨汾市委副秘書長武衛東介紹:“此項工程我們計劃投資14.9億元,實施河道治理、生態濕地、綠化景觀建設三大工程,用三年的實踐,把汾河城區段打造成臨汾客廳、城市綠肺,塑造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靚麗景觀” 。
8月初,分別在數十個標段的工人師傅仍在“戰高溫、斗酷暑”,從5月20日該工程奠基開工至今,已投入一億元,24小時不間斷施工,暗涵工程接近尾聲,內堤開工建設,中隔堤、橡膠壩工程等也將相繼動工。
今天,臨汾市委市政府決心“將環保進行到底”,將臨汾繪就成“一川清水、兩岸錦繡”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