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國家海洋局極地辦介紹各國南極考察活動進展

2009-10-21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2009年10月15日是中國南極考察25周年。世界各國在南極的考察活動有哪些最新進展?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吳軍日前就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吳軍認為,綜合各國在南極考察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來評判,目前在南極考察的國家可被劃分為3類集團,美國是第一集團;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意大利、日本等為第二集團;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及其余一些國家則屬于第三集團。

  將美國單獨列為第一集團,是因為無論是考察站、大型固定翼飛機和破冰船等“硬實力”,還是管理水平、研究成果、人員素質、話語權等“軟實力”,美國都處于領先地位。

  吳軍表示,將中國列入第三集團是因為中國在考察站等硬實力建設上雖然稍強,但其他如雪地車、破冰船、直升機,特別是固定翼飛機等后勤裝備仍顯劣勢,而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的建立,已使中國開始向第二集團邁進。

  據介紹,《南極條約》是目前國際上管理南極事務唯一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據。截至目前,《南極條約》共有47個締約國,其中28個是協商國。《南極條約》規定,各締約國應擱置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南極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極從事一切軍事活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等行為。目前各國設在南極的考察站對南極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即全球氣候系統中的南極、南極氣候演化、南極演化和生物多樣性、南極冰下湖環境、太陽-地球和高空大氣物理研究方面的半球間共軛效應等。

  盡管南極氣候酷寒、與世隔絕,但其所擁有的資源潛力非常可觀。吳軍用“熱火朝天”來形容世界各國目前在南極的建設動態:美國投資1.5億美元的第三代南極點站已擴建完成,建筑面積達7400平方米,是南極內陸規模最大的考察站;德國也擴建了第三代考察站,并已于2009年初正式運轉;韓國正在準備建立第二個南極科考站,并新造了一艘極地考察船,這艘破冰船目前已下水,預計今年年底就可正式投入考察工作;印度已著手建立第三個考察站,該考察站就位于中國中山站附近;日本新建了一艘極地破冰船,預計不久將正式下水服役。

  吳軍指出,事實上,每個國家進行的南極考察都與各自的國家戰略目標與綜合國力緊密相連,隨著現有資源的日趨枯竭以及南極資源的開發趨于可行,世界各國對南極的爭奪必將愈演愈烈。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