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水”護候鳥

2009-11-17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10月中旬以來,洞庭湖城陵磯水位不斷刷新同期有記載的歷史最低水位紀錄。這一低水位雖然對候鳥遷徙來說,暫無明顯負面影響,但保護區積極采取穩定水位的措施保證東洞庭湖棲息環境的穩定。

  在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陽市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桑湖管理站,記者碰到了在這里做小白額雁越冬生態研究的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后叢培昊,他正一邊通過高倍望遠鏡觀測雁群,一邊將錄音筆放在嘴邊記下一些專業術語。

  通過望遠鏡記者看到,保護區內的水位盡管有所下降,但水灘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苔草,以小白額雁為主的一萬多只候鳥“潛伏”其間,偶爾飛起的雁群不時傳來幾聲悅耳的鳴叫,讓人感覺十分和諧愜意。

  “候鳥選擇怎樣的棲息地遵循祖先前輩的既定線路,有一定的定位性和遺傳性。”叢培昊說,只要不發生明顯劇烈的環境變化,鳥兒是不會改變遷徙線路和棲息地的。他說,目前的低水位是有利于候鳥的主要食物苔草生長的,并且苔草仍是洞庭湖灘涂洼地植物的優勢種類。

  據介紹,目前保護區內的水位高度為24米,這比湘江水位高出近2米。水位過高和過低均不利于苔草生長,由于保護區內不能輕易動工,工作人員充分利用上世紀70年代滅螺工程留下的18公里堤壩和位于大、小西湖(東洞庭湖兩處地名)的三處水閘將保護區的水“圈”起來不讓其外流。這樣以來,就可以避免區內一些小湖泊、小洼地的萎縮消失,減小濕地單位面積對候鳥的承載密度。

  有數據表明,2006年以前洞庭湖的水位都比較穩定,之后出現了幾次大的極端性天氣使得該區域水位變化頻繁。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9萬公頃,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是亞洲冬季候鳥越冬和夏季候鳥繁殖的地帶,鳥類資源豐富,僅候鳥就有158種。采桑湖管理站站長高大力介紹說,保護區內共有鳥類32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二級38種。再過大概一個月,保護區將迎來候鳥遷徙的高峰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