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震區大熊貓活動恢復至震前 病餓大熊貓顯著減少

2011-05-07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記者5日隨“穿越大熊貓棲息地 探訪熊貓守護人”采訪團赴極重災區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及棲息地采訪時獲悉,最新大熊貓監測數據顯示,地震災區大熊貓活動已恢復至震前水平,病餓大熊貓顯著減少,大熊貓已安然度過震后的危險期。

  四川在大熊貓保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全球77%的大熊貓棲息地和76%的野生大熊貓個體。“5.12”汶川地震造成該省86.1萬畝大熊貓棲息地毀損,潛在棲息地毀損2.9萬畝,其中以岷山B種群大熊貓棲息地毀損程度最高,邛崍山種群次之,岷山A、C種群最輕。此外,地震還降低了大熊貓遺傳交流廊道的聯通性。

  國務院和四川省對震后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為科學應對汶川地震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影響,震后四川省林業廳專門邀請國內大熊貓保護和科研的權威專家,研究對策。同時,采用遙感圖片解譯輔以地面調查校正的方法,在全省尺度上解譯和分析大熊貓棲息地毀損情況,掌握了毀損的整體情況,以及極重災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受損情況,科學確立了“原地恢復為主,異地恢復為輔;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大熊貓棲息地生態修復原則,編制完成相關規劃,并納入《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生態修復專項規劃》。

  在實施恢復階段,四川省林業廳派出了15批次45人次專家分赴汶川、北川、安縣、什邡、都江堰、彭州、平武等大熊貓棲息地恢復重點縣(市),進行督導檢查,并提供實地技術支持。

  據了解,各地在大熊貓棲息地恢復中,根據不同毀損區域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恢復措施,對基質構成為裸巖和流石灘的毀損大熊貓棲息地、植被受影響大熊貓棲息地實施封山育林措施;對基質構成為土壤和殘留地被物的毀損大熊貓棲息地,以人工點撒播或人工造林的方式進行植被改造,使被毀損的棲息地斑塊盡快恢復成物種多樣、群落穩定并適宜大熊貓生活的生境;對已不適于就地恢復的大熊貓棲息地,選擇土地嶺、泥巴山等大熊貓走廊道和擴散關鍵區以及與現有大熊貓棲息地相鄰且自然生態環境相近的區域,進行異地恢復。

  經過近三年努力,截至目前,四川已累計完成大熊貓棲息地恢復149萬畝,占恢復目標的92.83%。現大熊貓棲息地內的裸露區域已基本被植被覆蓋,并向大熊貓棲息地植被演替,動植物群落逐步恢復,震后的滿目瘡痍已呈現出勃勃生機,大熊貓的遷移和交流已基本擺脫地震的影響。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