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歐亞極寒為全球天氣變冷開端可能持續20年

2012-02-14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進入2012年,全球氣候開始變得不同尋常,“極寒天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據報道,歐洲部分地區近期出現百年來最低氣溫,以及數十年來最大規模降雪,目前已經造成超過500人死亡。流經中歐和巴爾干半島的多瑙河結冰,沿岸匈牙利、奧地利、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及塞爾維亞6國航運癱瘓。

亞洲日韓兩國也遭遇暴雪頻襲,積雪厚達三四米,多地出現雪崩。韓國首都首爾出現55年來最低溫,雪災已造成日本至少63人喪生。我國內蒙古、黑龍江部分地區最低氣溫跌破零下40℃,130日,內蒙古陳巴爾虎旗日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5.5℃。

據美國媒體報道,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指出,近來歐亞的極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30年。甚至還有媒體宣稱今年的寒冬顯示“地球的小冰河期可能已經來臨”。

不是說全球在變暖嗎?為什么還會變得更冷?人類真的要持續面臨極寒考驗嗎?

極端天氣

全球變暖正是引起極寒天氣的深層原因,北極海冰融化將北極天氣帶給了歐亞地區

日前,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發布寒冷天氣調查結果,認為氣候變暖使北極圈內巴倫支海的海冰減少,造成低氣壓北移,西伯利亞高壓范圍擴大,形成強冷空氣襲擊日本。巴倫支海位于挪威與俄羅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陸緣海之一。該海區的海冰面積通常達到60%70%,但今冬只有34%35%。

與此同時,歐洲科學家就歐洲所遭遇的寒流也發表了類似觀點。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對英國《獨立報》說,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里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全球變暖正是引起此次極寒天氣的深層原因,北極海冰融化將北極天氣帶給了歐亞地區。”廣東省氣象部門首席專家、廣東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對此次極寒天氣出現的原因,世界氣候專家們給出了基本一致的說法。”廣東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入2012年以來,大氣環流出現了明顯異常,主要表現為,西伯利亞高壓偏強,對流層中層、歐亞地區中高緯的高度場呈西高東低分布、環流經向度大,這種大氣環流形勢,有利于北極地區的冷空氣向外擴散,這是導致歐洲和東亞各地出現嚴寒天氣的主要原因。

而這種異常,很有可能就是全球變暖引起的。杜堯東介紹,全球變暖,不只是溫度上升那么簡單。全球氣候變暖后,水循環發生變化,大氣環流出現異常,原有的天氣氣候變化規律被打亂,造成異常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出現。

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認為,極端天氣的出現及其強度頻度的變化,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主要表現為平均氣溫的升高,海平面上升,降水不均勻加劇三方面。“全球變暖是一個平均的概念,是長期的一個趨勢,慢慢往上漲。氣候系統會變得更加復雜,更加反復無常,這種復雜和反復無常就包括極端熱和極端冷。”

為什么溫度上升會引發極端氣候呢?周永章表示,地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保持著自然的平衡,溫度異常上升就打破了系統平衡,比如臺風來得次數比以前多,風力比以前大,反映到氣溫則是有些地方降溫,但有些地方升溫較高。2005年德國冬天就出現了寒冷的極端氣候,而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地,2006年至2008年變得異常熱。

“中山大學氣象系是專門預報天氣的,以前覺得天氣預報不準,到了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準了,但是到了現在又不準了。不是我們的預測技術水平降低了,而是我們的預測對象發生了變化,可能是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周永章表示。

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在時間上并不均勻,總體趨勢并未因個別地區出現冷事件而發生改變

“氣候冷事件并不意味著全球變暖進入停滯期。”杜堯東研究員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并不意味著全球地表平均氣溫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意味著地球所有地區均同步發生同樣幅度的變暖現象。全球氣候變暖以全球平均氣溫波動式變化、呈升溫趨勢為特征,在這個過程中還受到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和氣候系統內部調整過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形成年際(年與年之間)、年代際(十年至數十年周期)甚至更長的波動。

“全球氣候變暖在時間上并不是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趨勢是上升的,F有的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并沒有因個別地區某個時段出現的冷事件而發生改變。”杜堯東表示,1906年—2005年我國全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約1.1℃,但同期西南地區(包括云南東部、貴州大部、四川東部和重慶等地)卻降低了0.45℃。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今年歐洲寒氣襲人,同屬北半球、尚處冬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連日出現反常高溫。如果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杜堯東研究員介紹,全球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全球變暖,1906年-2005年期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特別是近4050年,觀測資料和氣候模式研究表明,增溫更加明顯,增溫速率是每100.2℃。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稱IPCC)根據全球大量、長期的觀測資料得出的結論。

去年年底,我國發布了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杜堯東參與了這次評估。報告顯示,1951年-2009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1.38℃,變暖速率為每100.23℃,比全球氣候變暖速率略高,這種趨勢近10年沒有明顯的變化。

雖然在全球變暖話題上,科學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論,不過,在爭論的核心問題上,雙方的立場已經比數年前有了較大的變化,之前以美國國家海洋大氣顧問委員會(NACOA)前副主席Singer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是完全否認氣候變暖,現在改為爭論變暖的原因,其背后的含意是已經承認了全球變暖的事實。

爭論不休

全球變暖是否由人類活動引起,由于涉及到國際政治利益,這一問題變得錯綜復雜

雖然如上文所述,全球正在變暖似乎得到了正反兩方科學家認可的事實,但在科學界內部,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還是吵得天翻地覆,畢竟全球變暖這個話題要落在“是否是由人類活動引起”上才有意義。由于涉及到國際政治利益,這一問題變得錯綜復雜。

持“人類自身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觀點的是聯合國直接支持的IPCC。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表示,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IPCC因此還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

與此同時,持反對意見的一批科學家從1993年起成立了一個針鋒相對的組織,并在2007年正式命名為NIPCC(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與他們的名字一致,NIPCC的觀點幾乎處處與IPCC報告針鋒相對。

20084NIPCC出版了決策者摘要,題為“自然而不是人類活動控制著氣候”(以下簡稱NIPCC報告)NIPCC報告總結認為,IPCC報告的主要結論“1979年之后的全球變暖非?赡(90%99%)是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是錯誤的,因此《京都議定書》等國際協議都是不必要的。

杜堯東研究員表示,即使在中國,全球變暖的命題也存在著相當激烈的爭論。例如,持相反觀點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州大學教授霍裕平認為全球變暖恐慌系炒作。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也認為,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與全球變暖并無確實因果關系,氣溫增暖在先,二氧化碳變化拐點在后,而近20年間全球氣候急劇增暖是由于太陽輻射以及海洋影響四波共振的結果。

2009120日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3146名地球科學家,有90%認同“過去200多年中地球正在變暖”同時有82%的科學家贊同“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起顯著作用”。但中國科學院丁仲禮副院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科學是真理的判斷,不分主流與少數。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