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香山紅葉文化節”開幕式上,香山被世界名山協會授予“世界名山”的稱號。至此,北京香山成為世界第24座名山,也是繼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之后第5座入選“世界名山”的中國名山。
關于香山名稱來源的三種說法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是西山的一部分,是北京著名的風景區,以香山紅葉馳名中外。關于這一地名的由來,說法眾多。一說得名于山頂上的巨石。在香山的最高峰有兩塊巨大的巖石,形如“香爐”,每逢陰雨天氣,巨石上似噴云吐霧,遠遠望去,好似香煙繚繞,裊裊升空,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
二說得名于花香。據有關史料記載,古時的香山并非像現在這樣,以蒼松翠柏和黃櫨(紅葉)為勝景,而是另有一番景色。明代王衡記載:那時“杏樹可十萬株,此香山之第一勝處也”。每到春天來臨,花香十里,從遠處望去,漫山遍野杏花綻放,香氣襲人,所以將山名稱為“杏花山”。據說“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就是因杏花如雪而命名的。《帝京景物略》中稱:“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而杏花天,十里一紅白,游人鼻無他薄,經蕊紅飛白之旬。”既然有如此濃郁的花香,得名“香山”也算名副其實。
三說其名來自佛教經典。據《佛教文化便覽》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后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故《華嚴經》在排列“閆浮提十大名山”時,香山僅次于須彌山(即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名列第二,成為佛教名山。佛教傳入中國,“香山”之名也傳到我國,多將建有佛教寺廟的高山稱為“香山”。我國現有大大小小的“香山”30余處,北京的香山只是其中的一座。它因“香山寺”而得名。據文獻記載:至遲在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此地就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叫“大永安寺”,因其山中泉涌溪流,水似甘露,也稱甘露寺。明正統六年(1441年),太監范宏出資擴建該寺,奏請皇帝敕賜了“香山永安禪寺”之名,簡稱“香山寺”,故將該寺所依的高山稱為“香山”,它也是佛教之山。
香山何以被列入“世界名山”?
香山之所以被列入世界名山,主要源于著名的香山紅葉,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閉幕式上那“萬葉飄丹”的場景,讓世界知道了北京香山有著層林盡染的紅葉,并受到世界名山協會的青睞。“七分秋色在香山”,到香山觀賞紅葉是人們的首選。每至金秋時節,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登高望遠,一派“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綺麗景象。
有關香山紅葉較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金代詩人周昂《香山》一詩:“山林朝市兩茫然,紅葉黃花自一川”,可見香山紅葉在金代已具規模。明代文人朱國乍《秋入香山》也有詩曰:“置身著色屏風中,梨葉新紅柿子黃”,描寫了西山一帶秋色的濃艷和山野情趣。明代布衣詩人謝榛更有詩曰:“紅云看不徹,漠漠杏花林”,可見明朝香山還多杏樹,杏樹入秋變紅、黃之色,為當時香山秋色添上一筆色彩。至清代,香山辟為皇家園囿,乾隆皇帝親題靜宜園二十八景中,就有“絢秋林”一景。乾隆在其《絢秋林》一詩的序中寫到:“深秋霜老,丹黃朱翠,幻色炫彩,朝旭初射,夕陽返照,綺纈不足擬其麗,巧匠設色不能窮其工。”而其詩為:“嶂葉經霜染,迎輝紫翠紛。絢秋堪入畫,開錦恰過云。”生動地描寫了香山深秋一派綺麗的景色。
乾隆皇帝為何在香山廣植黃櫨?
香山紅葉并非楓葉,而是以黃櫨為主,這種樹屬漆科樹,落葉灌木,葉呈卵形或倒卵形,木質中含大量黃色素,故此得名。黃櫨主要分布于南側山坡,到了秋季,滿山遍野的黃櫨逐漸變色,紅、橙紅、橙黃,色彩豐富斑斕,景色壯觀秀麗。
關于香山紅葉,另有一說。據傳清乾隆年間之前,香山秋季常見的紅葉為五角楓、三角楓、雞爪槭、紫葉李、柿樹、銀杏、欒樹、小檗等彩葉植物。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這里定名為“靜宜園”后,才大量種植黃櫨,逐漸形成滿山紅葉的景觀。
乾隆皇帝為何要在香山一帶廣植黃櫨呢?原來,紅葉是滿族發源地秋日常見之物,在今天的遼寧省寬甸、本溪等八旗先人的聚居地,都有大片的紅葉林區。乾隆皇帝在香山廣植紅葉類植物,頗有追念先人、不忘根本之意。以紅葉為象征,望紅葉而思古人創業艱難,這不失為砥礪士氣的妙法。只是關外的紅葉多為楓樹,關內種植者不太熟悉其習性,因此改種黃櫨。乾隆年間以后的200余年,香山的黃櫨樹越種越多,已達10萬株,成為京西金秋時節著名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