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三天,就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了。從上周末開始,北京已迎來掃墓高峰。其實,清明還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萬物復蘇的時節,除了慎終追遠、祭奠先人之外,植樹也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古老的北京城,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古樹名木。據統計,目前北京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二級保護古樹3萬多株;樹齡在500年以上的一級保護古樹5000多株……一株株古樹,像一個個“活的文物”,不僅承載著一段段傳奇往事,更是先人留給北京的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千歲唐槐“槐中槐”
樹種:槐
生長地點:景山公園
傳奇檔案:景山公園觀德殿西側,有一株樹齡至少已達千歲的古槐,它像一位飽經世事滄桑的老者,靜靜地佇立在一個角落,遠遠地眺望著人頭攢動的萬春亭。據專家推測,這株古槐種植于唐代,古槐的胸徑約有2米,胸圍6米有余,冠高約20米。從遠處看這株古槐,樹干高聳挺拔,枝干舒展昂揚,生機勃發。但是走到近前觀看,就會發現這株古槐的主干早已朽空,西南側的樹干也蛻皮迸裂,整株樹的主干只剩下很薄的木栓層和蒼老的樹皮支撐著樹冠并維持著生機。有趣的是,不知何時,在朽空的樹干中又生出了一株小槐樹,形成了既是“槐中槐”又是“懷中槐”的獨特景觀,為古老的景山增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其實,像這株唐槐這樣的珍奇古樹還有不少。比如,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西側有一株“槐柏合抱”,是一株古槐和一株古柏相擁而立,長在了一起;昌平有一株“槐抱椿”,是一株國槐樹上長出一株臭椿樹;密云有一株“槐抱榆”,是一株古槐上又長出一株榆樹……但生長在景山公園的這株“懷中槐”,不僅樹齡最長,而且其“奇異”的程度也堪稱獨一無二。
康熙皇帝命名的“二將軍柏”
樹種:柏
生長地點:景山公園
傳奇檔案:有著“將軍”頭銜的這兩株古柏位于景山公園觀德殿前面,種植于公元9世紀。兩株高高的古柏樹干蒼勁挺拔,枝杈宛若龍爪,樹高30余米,就像一對雄姿威武、氣宇軒昂的哨兵比肩而立,守衛著觀德殿。觀德殿是位于景山公園東北角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是清代皇子練習射箭的場所。康熙皇帝登基以后,為了使八旗子弟不忘馬背民族的騎射傳統,經常在景山的觀德殿考驗兒臣的騎射技藝,并進行親射示范。為了提倡忠勇神武、丹心取義和亮節成仁的精神,康熙皇帝在射箭之余,還為觀德殿東邊的關帝廟題寫了“忠義”匾額,并將觀德殿前面這兩株古柏命名為“二將軍柏”。
乾隆皇帝御封的“帝王樹”
樹種:銀杏
生長地點:潭柘寺
傳奇檔案:潭柘寺毗盧閣殿前東側,傲然屹立著一株古銀杏樹,郁郁蔥蔥,儼然一副王者風范。銀杏樹別名公孫樹,又叫白果樹,相傳北方高僧往往以古銀杏樹代表菩提樹,并將其視為佛門圣樹。這株古銀杏樹據說種植于唐貞觀年間,樹齡已過千年,樹高30余米,胸干周長達9米,遮陰面積600平方米。據記載:“帝王樹……言在清代,每一位皇帝繼位,即自根間生一新干,久之與老干漸合。”乾隆皇帝遂下旨,封其為“帝王樹”。其實,銀杏樹的根部滋生出小干,是這種樹木本身的生長特性。遼代時,人們在帝王樹西邊與其對稱的地方又配植了一株銀杏樹。這株銀杏樹“身量”略小一些,高約20余米,胸干直徑約3米,故而被稱為“配王樹”,也稱為“娘娘樹”。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后來人們發現這兩棵銀杏樹都是雄性。
乾隆皇帝御封的“遮蔭侯”
樹種:松
生長地點:北海公園
傳奇檔案:“遮蔭侯”是一株高大的“二針一束”的油松,生長在北海公園團城承光殿的東側,相傳為金大定年間所植,至今已是800多歲的高齡。樹高20余米,周長達3.18米。樹干蒼勁挺拔,枝葉蒼翠繁茂,樹冠像一把巨傘。相傳一年盛夏,乾隆皇帝游團城,宮人擺案于樹下,清風徐來,頓覺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興,突然想起明太祖朱元璋給柿樹封侯之事,遂封這株遮蔭納涼的油松為“遮蔭侯”。據《燕京時餐記》中記載,朱元璋少時家貧,經常挨餓。一次,饑腸轆轆的朱元璋討飯經過一個村莊時,看到一棵柿樹上掛滿了金黃的柿子,于是就爬上樹飽餐了一頓。當上皇帝后,他下令凡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家,都要種柿、核、桃、棗等樹,“每戶初年200株,次年400株,三年600株”, “鬻錢完賦,作糊啖之”,并封柿樹為“凌霜侯”。
乾隆皇帝命名的“白袍將軍”
樹種:松
生長地點:北海公園
傳奇檔案:“白袍將軍”是位于北海公園團城承光殿前面東側的一株白皮松,相傳植于金代,樹高達30余米,樹干周長達到5米。由于其白干綠冠、高大挺拔、威風凜凜,好似一位身披白色盔甲的勇士,肅然侍立于團城之上,乾隆皇帝遂封此樹為“白袍將軍”。白皮松為中國北方地區觀賞性很強的一個珍貴樹種,古人還稱其為“栝子松”。這種松樹的針葉是三針一束。因此,乾隆皇帝在將白皮松命名為“白袍將軍”時,曾專門賦《古栝行》詩一首:“五針為松三針栝,名雖稍異皆其儕;牙槎數株倚睥睨,歲古不識何人栽……”對于白皮松,古人可謂情有獨鐘,在皇家園林以及很多名勝古跡中都種植有這種常綠樹種。盡管團城上的這株白皮松“歲古不識何人栽”,但它卻成為北京歷史變遷的見證,當年修路時若不是周恩來總理批示讓柏油路圍著團城繞了個彎兒,也許我們今天已見不到這位“白袍將軍”的英姿了。
能辨忠奸的“觸奸柏”
樹種:柏
生長地點:北京孔廟大成殿前
傳奇檔案:北京孔廟內生長有很多數百年歷史的古樹,其中最大的一棵柏樹生長在大成殿前的石階下。這棵柏樹枝干粗壯,郁郁蔥蔥,高達20余米,周長5米多。據傳,這株柏樹為元代教育家、國子監第一任祭酒許衡所植。明嘉靖年間,奸相嚴嵩代表嘉靖皇帝朱厚熜前往祭孔(另一說為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代皇帝朱由校入廟祭祀)。按照封建禮制,只有皇帝才可進入孔廟祭孔,大臣只能在孔廟外跪拜,但嚴嵩狂妄至極,認為自己有資格像皇帝一樣進入孔廟祭孔。當嚴嵩神氣活現地經過這株柏樹下時,突然狂風驟起,吹動樹枝掀掉了他的烏紗帽,嚴嵩不得不倉皇逃離。后人認為柏樹有知,能辨忠奸、懲奸佞,因此稱其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一心向南的“指南棗”
樹種:棗
生長地點:北京府學胡同63號文丞相祠內
傳奇檔案:文丞相祠內的這株古棗樹位于享堂前東側,樹高9米,冠幅達7米多。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正氣歌》和他那著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后人傳誦。1278年,文天祥抗元被俘,被囚禁于大都兵馬司土牢達4年之久。1283年,他被殺時年僅47歲。明洪武九年(1376年),按察副使劉崧在府學之左建文丞相祠以志紀念。相傳,這株棗樹是文天祥被囚時親手栽種的,他在被殺前曾面南而拜,作有“南望九原何處是?塵沙黯澹路茫茫”的詩句。令人驚嘆的是,樹解人意,且遂人意,這株棗樹所有的枝干全都自然傾斜著向南生長,與地面形成45度角,就像樹的主人“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因此人們將其形象地稱為“指南棗”。
九龍盤旋的“九龍柏”
樹種:柏
生長地點:天壇公園
傳奇檔案:“九龍柏”位于天壇公園皇穹宇的西北側,相傳種植于明永樂十八年。這株古柏高十余米,胸徑1.2米,樹干自下而上有九條縱向褶皺,將整株樹身分為九股,扭曲纏繞,宛如九龍盤旋的粗大龍柱,故稱 “九龍柏”。由于明清兩代的皇帝每年到天壇祭天時,都要路過這棵柏樹,所以又被稱為“九龍迎圣”。關于“九龍柏”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據說在清乾隆年間,京郊大旱,乾隆皇帝于是“微服”出宮,前往天壇祈雨。可是,天空竟然沒有一絲雨意。乾隆皇帝決定先返回紫禁城,來日再率百官前來進行隆重的雨祀。當他行至院內西配殿后面時,聽見一陣窸窸窣窣蠕動的聲音。隨從發現原來是有幾條蛇正扭打嬉戲,怕驚了圣駕,欲將蛇打死。乾隆皇帝問明原委后說,幾條無性無情小蛇何以治罪,趕走就是了。可是無論怎么驅趕,幾條蛇就是不走。乾隆皇帝看罷說:不要趕了,說不定是哪路仙客前來助我祈雨來了。此言一出,那些小蛇忽然抱做一團騰空而去。伴著隆隆的雷聲,大雨嘩嘩啦啦從天而降。大雨過后,人們發現生長在皇穹宇西北角的那株柏樹樹干上出現了扭曲盤繞的九條龍紋。
堪稱龍爪槐之最的“蟠龍槐”
樹種:槐
生長地點:故宮御花園
傳奇檔案:我國自周代起就在皇宮種植槐樹,故槐樹又有“宮槐”之稱。紫禁城里的古槐很多,除了武英殿斷虹橋畔著名的“紫禁十八槐”——種植于元代的十八棵槐樹外,在故宮御花園的東南角,還有一棵巨大的龍爪槐。龍爪槐別名蟠槐,是用國槐作砧木嫁接而成的槐樹的變種。其樹枝扭曲向下低垂,如蒼龍巨爪,樹冠則大如巨傘。這株龍爪槐覆蓋面積80平方米,樹干虬曲盤旋,氣勢宏大,樹冠上的幾個大枝似數條巨龍凌空飛舞,無數的小枝像虬爪伸縮,所以被稱為“蟠龍槐”。由于這株古槐枝干過于繁多、龐大,即使看上去已相當粗壯的身軀仍難以支撐,如今在其枝干下搭建了一個足有五六十平方米的木架。紫禁城的御花園里古木奇樹眾多,天一門內的“連理柏”以及萬春亭四周樹根處像人一樣兩足分開站立的 “人字柏”等,可謂爭奇斗艷,但這株“蟠龍槐”仍以其獨樹一幟的巨大“龍爪”,成為御花園里絕無僅有的一景,而且在北京城里也堪稱是“龍爪槐之最”。
崇禎皇帝上吊的“歪脖槐”
樹種:槐
生長地點:景山公園
傳奇檔案:景山是老北京中軸線上的最高峰,山上曾遍植蒼松翠柏,因而林蔭密布、古木參天。位于景山五亭之一觀妙亭東側山坡上的這株古槐,原本只是景山萬千古木中一株普通的槐樹,但因為其“脖頸”有些傾斜,于是被明代末帝朱由檢一眼看中,在這株“歪脖槐”上上吊而亡。從此,這株古槐也開始了它命運多舛的傳奇故事。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從紫禁城一路狂奔跑到景山,絕望之中,在山坡上的這株古槐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宣告了大明王朝的滅亡。清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對曾經吊死過前朝皇帝的這棵古槐妄加罪名,認為是棵“罪樹”,讓人用鐵鏈將其鎖了起來。后人為此撰寫過一副對聯予以嘲諷:“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樹無辜受鎖枷。”遺憾的是,原來的“歪脖槐”已經在“文革”期間被毀,后來又補栽了一棵新樹。
相關新聞
清明植樹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邊學藝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書》中曾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2008年起,清明節被定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掃墓祭祖,傳說起源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的故事。在介子推罹難的第二年寒食節,推崇介子推道德風范的晉文公,到介子推的墓前撮土填墳,上供祭祀。由此影響到百姓拜掃親故之墓,后來各地因襲成習,形成了清明祭祖掃墓的習俗。在唐代以前祭祖掃墓的日期是在寒食節,宋代開始移到了清明節這一天進行。
清明節還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因為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插柳、植樹等也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
關于清明插柳的來歷,據傳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柳條有強大的生命力,插進泥土即活,插到哪里,哪里成蔭。其二是說插柳避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人們認為柳枝具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清明插柳還有一說是為表達對介子推的懷念。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祭奠時,發現介子推被燒死前倚靠的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感到十分驚奇。他隨手折了條柳枝,編成圈戴在頭上,由此眾大臣和民眾紛紛效仿,衍生出寒食節折柳和門前插柳的習俗。隨著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就成了清明節的習俗。后來的清明節植樹也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