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西洋樓美嗎?那就像一個中國人,穿著西裝,卻戴了一頂中式小圓帽。乾隆皇帝不是為了欣賞西方建筑的美,才建這個西洋樓,他只是喜歡人家氣勢磅礴的噴泉。但他覺得西方人在噴泉旁邊放12個裸體美人魚有傷風化,所以,他換成了十二生肖——那就是后來流失海外的著名的獸首。”
昨天下午,著名歷史學家、臺灣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汪榮祖帶著他的新書《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在體育場路曉風書屋做了一場錢報讀書會,題目叫《從圓明園的西洋樓看東西文化的相遇》。
當汪榮祖講述圓明園的種種典故,以及東西文明在兩千年歷史中屢屢失之交臂的時候,臺下的讀者禁不住要感慨,假如東方和西方是一對男女,那么“有緣無分”和“理念不合”就是他們無法相戀的原因。
“其實我今天不是要談圓明園,而是要借此來聊聊中西文化的相遇。”汪榮祖一開場就說,“我們有必要追溯一下,在圓明園里出現這個著名的西洋樓以前,東西文明有沒有相遇過。”
對于活在信息時代的我們來說,中西交流已經簡化到點點鼠標的程度,即便想要親自感受太平洋對岸的文明,也只需打個飛的。然而時間倒退幾百年乃至幾千年,這樣的相遇卻極其困難。
在汪榮祖看來,東方和西方這一對“璧人”,在數千年的時間里一直“有緣無分”,擦肩而過。“歷史上最早的機會,是在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克服重重困難,到達了印度。他的野心其實是想到中國。”汪榮祖說,“假如他不是33歲英年早逝,他很可能就跟戰國時代的中國相遇了。”
直到今天,許多東西方的歷史學家還在遐想,假如當年亞歷山大來到戰國時代的中國,會不會開創一種“中希(中國和希臘)文明”。
類似的機遇在歷史上還有許多。例如西漢班超的徒弟曾想去羅馬,卻在到達里海之后無功而返。西方的一個主教從拜占庭來到唐朝的長安傳教,然而卻因不幸遇上安史之亂,沒能繼續發展。“下一次機遇又等了幾百年,13世紀的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寫的游記對歐洲造成巨大影響,卻沒能對中國造成影響。”汪榮祖說。
明朝的時候,鄭和下了西洋。“但可惜的是,不是為了經濟,而是為了政治。不久之后,中國開始了海禁。”就這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東西文明一直揮霍著原本就不多的邂逅的機遇,一直到英國人用戰爭強行撬開中國的大門。
早在2001年,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汪榮祖所著的英文版《A Paradise Lost》,書名取自彌爾頓的“失樂園”。10年之后,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中英雙語版的《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在這本書里,汪榮祖詳述了圓明園的文化。
“許多西方學者誤以為西洋樓就是圓明園,其實它只是長春園北面的一小條。乾隆為什么要建這個西方風格的建筑呢?因為他喜歡大噴泉。他給西方的建筑安了中國式的琉璃屋頂,還山寨了法國凡爾賽宮,建成海晏堂,它的精華就是那個用水報時的噴泉。乾隆皇帝把噴泉周圍的裸體美人魚換成了十二生肖。”汪榮祖說,乾隆皇帝曾有空前的機遇接觸西方文明,然而他在意的只是諸如噴泉這樣浮華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