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太液池、建都紀念闕、北海瓊華島、什剎海漕運碼頭舊址……
到昨天(21日),北京作為國都已經走過了整整860個春秋。從最初的金中都到元大都,再到明清兩代都城,其主要變遷過程剛好都集中在今天的西城區。金中都中心——今廣安門南建都紀念闕,金中都太液池——今廣安門外青年湖,元大都核心——今北海瓊華島……西城正在重新利用這一處一處“孤立”的遺跡,將它們或挖掘恢復、或重新標識,使之串連成一條都城變遷史跡線。人們可循著這一線路,清晰領略京都800多年演變歷程。
北京建都史跡中,人們最為熟知的要數建都紀念闕。它坐落在西二環白紙坊橋北、濱河公園中,每天往來于此的游人成千上萬。人們通過紀念闕的碑文可以了解到: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在這里建成了金中都,率領文武百官入城,這是北京在歷史上真正建為國都的開始。
然而,人們的了解,也大都僅限于此。問及后來都城變化的情況,便知者寥寥了。“它成了一處史跡‘斷點’,沒有與其他的史跡有機連接起來。”西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也正是他們今后要著力補充的內容。
其實,建都紀念闕西南側,僅數百米外,就是另一史跡——金中都太液池遺址,也就是現在廣安門外南街的青年湖。西城區正在籌劃恢復太液池的歷史景觀,使之與建都紀念闕遙相呼應。這兩處遺跡也將成為都城變遷史跡線的開端。
緊接著,史跡線逶迤向北。因為,當年金中都在都城北郊,還配建有多處行宮,其最著名的就是大寧宮,其中心就是現今北海公園的瓊華島。金滅元起,以大寧宮為核心,元大都—這座當時世界上規劃最嚴謹的特大都市橫空出世,為明清兩代、乃至現代北京奠定了雛形。
史跡線再向北延伸,不遠處的什剎海漕運舊址,也見證了元大都的輝煌。當年,這里作為終點站,為元大都源源不斷運來糧食物品,維系了這個特大都城的正常運轉。
這條由南向北的史跡線,不僅能夠引導人們探訪北京建都的歷程;透過它,還能讓人們清晰地認識到,北京城變遷背后的深刻歷史原因。歷史地理學家朱祖希告訴記者,860年來,水對北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條史跡線清楚地標記出:北京都城變遷,實際上就是從南部蓮花池水系,到北部高粱河水系的遷移過程。
“古人說‘水是眼波橫’,那北京的水系,就似一雙多情又深邃的眼睛,一代代人仰仗著它生生不息。今天,不也是這樣嗎?”朱祖希老人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