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好玩兒”的農業

2013-04-28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圖為市民正在游覽農業嘉年華。

    生菜種在盤子里,想吃就摘下幾棵,擺在書桌上,翠綠欲滴,還能當盆景;

    西紅柿爬到陽臺架子上,一嘟嚕一嘟嚕紅彤彤的果實,一年能結好幾十斤;

    蝴蝶蘭種在畫框里,打遠兒一看,還以為是凸出來的油畫,掛在墻上,既好看又透著清香……

    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正在昌平區舉行。這是一場絕對會讓你耳目一新的“農業秀”,五花八門的展示內容,完全顛覆了一般人對傳統農業的印象。

    或美化家居,凈化空氣,或自種自收,愉悅身心。人們驚喜地發現,農業不再是簡單的農產品生產,它開始走入城市,融進市民日常生活,變得新鮮好玩兒起來。

    “小農業”有大用場

    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區”。“小郊區”的“小”,不是指面積小,而是經濟總量小。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農業在北京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跌:1995年,5.8%;2000年,3.7%;2005年,1.3%;到去年已不足1%。農業從業人員約60萬,在全市一二三產業的總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從曾經的三分之一下降到不足7%。

    占比不到1%的農業,價值體現在何處?

    若論傳統的農業生產,北京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水平的十分之一,與沃野千里的農業大省難以匹敵。北京市場上的普通農副產品,也絕大多數靠外埠供應,本地生產比重微乎其微。

    但,北京是個擁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北京的農業,除了一般性地提供農副產品,能不能更多著眼于有針對性地滿足都市及其市民日益豐富、多樣個性化的需求,特別是對生態環境、生活品質愈來愈高的要求?

    “都市型現代農業”,一條轉型提升之路日益明晰——市民需要什么,就種什么,結合北京科技、文化優勢,為市民提供更為優質、個性化的農產品,為城市提供生態、生活、休閑、教育等多樣的功能空間。

    生態。相關研究顯示,北京農田總服務價值為120億元,其中生態價值90億元,是產品價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高達2100億元。

    休閑。從本世紀初農業休閑興起,到去年全市已建成1200多個農業觀光園,每逢節假日,市民紛至沓來,享受田園樂趣。

    教育科研。京郊各式各樣的農業科技園區,既是中小學生識農事、親自然的教育基地,又是農業科研的對外示范窗口。

    “雖然農業所占的經濟比重越來越小,但發揮的功能卻越來越多樣,不僅滿足市民的‘胃’,還要滿足市民的‘心’和‘肺’。”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要義所在。

    都市農業的“樣板間”

    舉辦“農業嘉年華”,在北京歷史上是首次。這個創意源自主管農業的市領導牛有成帶著小孫子逛廟會嘉年華的一次經歷。“廟會可以辦成嘉年華,農業怎么就不行呢?正好可以把北京這幾年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成果向市民做一個展示。”

    2012年2月,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在昌平召開。為籌辦這次盛會,昌平區興建了占地1000畝的草莓博覽園,其中包括4.4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連棟溫室和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的場館。短短5天,前來參觀采摘的市民達20多萬。大會閉幕,留下的現代化設施,恰好為舉辦農業嘉年華提供了硬件條件,而每天四五萬的游人也給昌平區舉辦嘉年華增加了信心。

    從去年3月份起,昌平區開始馬不停蹄地為舉辦農業嘉年華做籌備工作。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短短幾個月時間引來國內外300多家參展企業,農業新品種、新科技、農業創意項目匯聚昌平,蔚為大觀。

    今年3月23日,農業嘉年華正式開放。“蔬菜森林”、“夢幻花鄉”、“番茄迷宮”、“芽菜世界”、“果果樂園”……向游人們展示了一個迥然不同于傳統認知的、好玩兒有趣實用的農業。

    ——自助式農業。蔬菜長在盤子里,叫“移動菜園”。把小白菜、油菜、生菜等各類蔬菜的種子集中種在一個裝有基質的塑料穴盤里,不施肥,不打藥,完全靠種子自身儲存的養分生長。市民買回家中,只需定期澆水,曬曬太陽,它就可以保持7天的新鮮,隨吃隨摘。

    比“移動菜園”更簡便的,是在紙上種芽菜。綠豆、豌豆、蕎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種子在水中浸泡、催芽后,種在一張白紙上,定時澆水,7天到22天,就能收獲10厘米高的小嫩芽,摘下就能吃。

    ——家用式農業。豬籠草掛在廚房里,不用噴殺蟲劑,它能幫你捕捉蒼蠅、蚊子。吊蘭、常春藤、綠蘿等掛在臥室墻上,既好看又能吸附甲醛等有害氣體,凈化空氣。還有用綠植做成的屏風、鮮花組成的壁畫、魚菜共養的生態魚缸……

    ——觀賞式農業。拇指大小的西瓜,長在1米多高的架子上;甜菜一排排種在了水管里;紅薯爬到了棚架上。還有掛滿彩椒和彩色茄子的蔬菜長廊,從半空中垂落的草莓天瀑,1000多斤重的巨型南瓜,紫色的香草海洋……

    ——體驗式農業。跟著技術人員學測蔬菜農藥殘留、辨別地溝油;到紅酒莊園自己灌裝一瓶紅酒;到“番茄實驗室”學做碳酸飲料、簡易凈水器;到香草世界DIY一塊個性化香皂……

    ——娛樂式農業。紅豆、黃豆、綠豆、黑豆、白豆,一把普通的豆子,加上各色雜糧,拼出俏皮的卡通畫;用南瓜打保齡球,到番茄迷宮猜謎語,還有真人版的植物大戰僵尸、水果連連看……

    據統計,這次嘉年華集中展陳了400多種農業植物、6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30多項農業創意活動,并有700多種優質農產品的展銷。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有帶的,名副其實成了都市農業的“樣板間”。

    “農業秀”農民效益開竅

    開園至今,農業嘉年華已累計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日均客流量達到2萬多人次。清明小長假期間,日接待游客甚至達到了6萬人次。除了北京本地游客,還有伊朗、烏干達等20多個使館以及天津、河北、湖南、陜西、山西等20多個省市游客組團前來。嘉年華的火爆,甚至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期。原本免費的“五谷貼畫”的游戲,架不住人多,為控制秩序只好改為收費,沒想到從5元漲到10元,從10元漲到20元,再從20元漲到30元,帶著孩子前來的家長們仍是絡繹不絕。番茄迷宮有獎競猜等小游戲,也因為“太火爆”,不得不收費提高門檻。

    看展之外,市民還可以享受采摘樂趣。嘉年華場館周邊,32處草莓采摘園向市民開放,每逢雙休日,各采摘園里人流如織。興壽鎮香屯種植園的趙中海告訴記者,和往年相比,今年同期每斤草莓的采摘價格普遍上漲了10元,節假日接待高峰時,“別說紅的,就連青草莓都快被摘光了!”

    據初步統計,自農業嘉年華開展以來,周邊草莓采摘園接待游客達200萬人次,銷售收入達1.5億元。僅清明節三天小長假,周邊農家宴餐飲收入就達271.4萬元。

    農業嘉年華鼓了農民的口袋,更重要的是帶給農民觀念上的啟迪:種什么、怎么種才是城市里人真正感興趣的?采訪中,記者聽到一則關于拔蘿卜的小故事。

    天潤園草莓專業合作社利用大棚閑散空地,種植了1000多根白蘿卜。有市民來采摘草莓,順帶想拔幾根蘿卜走,“能拔嗎?”“能!”“多少錢一根?”“20!”合作社負責人鄭學軍只是隨口一答應,沒想到市民們蜂擁而上,當天賣出去白蘿卜700多根。“原來城里人這么喜歡蘿卜!”鄭學軍一高興,第二天發動社員們拔出200多根蘿卜,在園子里賣,每根15元,沒想到一整天時間,才賣出去18根。

    為什么蘿卜拔出來反倒賣不動了?鄭學軍琢磨過味兒來了,“人家要的就是親手拔蘿卜的過程。”

    想通這個理兒,鄭學軍和社員心里亮堂了。不光是蘿卜,野菜也可以呀。下個草莓生長季,天潤園打算在草莓種植槽中間種野菜,像薺菜、苦麻什么的,游人來了既可以摘草莓,又可以摘菜,農民掙雙份收入。

    嘉年華的火爆,讓參展的300多家企業也賺得盆滿缽滿。據主辦方統計,30多天來,參展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以嘉年華為展示平臺,一家綠化布展企業還獲得了60多個訂單。

    農業、科技、創意三結合,農民、市民、企業三受益。這場農業嘉年華,融合了農村與城市,拉近了農民與市民的距離,展示了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圖景。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