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老漢我在京城進行“深度胡同自由行”。在走進位于南河沿大街到南池子大街之間的那片區域時,看到了一座恢弘的廟宇。只見正門右側有一尊“睿親王多爾袞”的塑像。繞至西門,走進院內,廣場開闊,大殿雄偉。大殿前終于看到了“普渡寺大殿”的牌匾,是1984年頒布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本想詳細了解此寺建于何時,有什么典故,但繞了兩圈也沒有看到更為詳細的標注。
回到家里,上網查看,方知這普渡寺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慶宮一部分。清代成為攝政王多爾袞王府,康熙三十三年被改建成瑪哈噶喇廟。1776年,乾隆將該寺賜名“普渡寺”。由于歷史原因,普渡寺周邊曾形成一個高密度居民區,普渡寺大殿變成了學校的教室和倉庫,四周的配殿也不復存在。后來,該寺的修繕列入了北京市3年“3.3億元文物搶險修繕工程”項目,搬遷了周圍186戶居民,拆除了周邊破舊民房和違法建筑近5000平方米,騰退了文物,并按照古建傳統工藝及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徹底修繕,才得以成為今天這般模樣。
既然是一處值得保護的文物,目前也允許參觀者走到大殿前參觀,那么,何不像其他很多文物保護單位那樣,在醒目的位置設立一塊說明牌,注明普渡寺的這些基本情況呢?這樣,對提升文物的價值,對每一位來到這里的參觀者,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