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要塞岔道雄風

2013-10-31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來到岔道城,忽覺相見恨晚。八達嶺再熟悉不過,尤其那句“不到長城非好漢”,舉世皆知。青年時受過感染,去過幾次,有了好漢的自豪。當時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坐火車,到了青龍橋站,回走便是。誰也沒有念頭向四周看,且那時也不知,只要向前再走幾步,就能看到岔道古城,與八達嶺相距只有兩三公里。

    不過那時的岔道城還很殘破,大部分毀壞,南城墻斷成幾段,東門拆平,只剩基石,西門僅存有門洞。不像現在,城墻及東西城門經過了整修,外面包了磚。城磚嶄新,之間勾的灰更為白亮顯眼,墻下面依然用舊有的基石。城上無門樓,門洞上有匾額,西門“岔西雄關”,東門“岔東雄關”,均有“萬歷三年吉日”題款,按舊石額制作。

    兩門相比,西城門似乎更為重要,面向關外,修有甕城。整修后的西門外沒建甕城,留有殘存的黃土墻遺跡和石墻的基礎。城外有用巨石鋪成的石板路,經年累月人來馬去,石面磨出很深的轍溝。石板路經過整修,石上轍溝還在,只是轍跡不能完全對上。向西望去,地勢低洼,如同一條溝,布滿鵝卵石。

    岔道城果如其名,此地處于三岔路口。明嘉靖《隆慶志》上說:“岔道舊名三汊口,又名永安甸,為口外入居庸關之要路。”這是按進京方向,如果出京至此,正好有兩條路分開,清光緒《延慶州志》講:“自八達嶺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至懷來衛,歷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寧衛、四海冶為北路。”

    此城經過多次修建。明嘉靖三十年(1551)因警報頻仍,朝廷采納大臣王士翹加強邊關軍備的建議筑城。隆慶五年(1571)又重新加固,外面砌磚。利用自然地勢,北山的邊墻和墩臺代替了城墻,南城對面的山上也有墩臺。城墻上設垛口、望口。城墻頂部墁磚,外高里低。排水槽朝向城里,不給來敵拋繩攀墻的機會。墻高三丈,城周二里十余步,設西南北三門,北為死門虛設,南北180米,東西530米。城池不是直角,而是建成圓角,有人覺得像只船,從當年繪制的地圖上看,還有點兒像只鞋子。

    這里平時設守備一員,“守備所屬把總三員,巡捕一員,軍丁七百八十八名。”至清代,來自北方的威脅減小,人員也有縮減,“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士兵可在城門外迤南一里的教場習兵演武。城內不僅是兵營,還設有“暖鋪”。明嘉靖《隆慶志》上記:“暖鋪云者郵舍便宜之名,亦唐人‘邊鋪’之謂”,就是驛站,主要任務是“遞送公文”,近于今天的郵局。同時兼有巡邏和住宿的功能,又有今日公寓賓館的意思,過往商旅人等也可下榻歇息,“商民人等運糧等項車畜往來,俱聽做飯宿歇,門外種樹息陰。”

    岔道城還承擔著重要的任務——接駕。交通要道,皇帝出京也要由此而過出。八達嶺盡管雄偉,也不能讓皇帝住城墻上,或在兵營中過夜。岔道城雖小,還是安全舒適了許多。據志書記載,多朝多代皇帝多次在此駐蹕。明朝宣德皇帝曾“獵于岔道”;康熙皇帝去湯泉路過,或遠戰出征,都曾駐蹕岔道;就連慈禧太后西逃,還在城里的破廟內住過一夜。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