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古巷內的北京風箏店
古色古香、京味兒十足的老舍茶館
北京傳統小吃煎餅果子
至今已有740年歷史的南鑼鼓巷
京城的板車總會令海內外游人興趣盎然
菊兒胡同里的老四合院
一夜揚名的雨兒胡同引來老外駐足拍攝
每次走到南鑼鼓巷時,總能看穿梭于南鑼鼓巷的游人絡繹不絕。他們來自各地,膚色也各異,步行或騎著單車漫行觀賞,尋找自己喜歡的酒吧、美味,休閑靜憩,感受北京最濃烈、最地道的“味道”。中國第一巷的老風情
南鑼鼓巷是中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元大都里坊的遺存,胡同格局的完整,胡同里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謂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完整的“碧玉”。
南鑼鼓巷胡同節已舉辦7屆,“胡同節”之所以有理由在南鑼鼓巷連年舉辦,不僅因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而且南北走向長約800米南鑼 鼓巷,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著,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 同;東邊的8條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后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這些胡同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 是明朝以后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胡同,明代叫局兒胡同,后來改稱橘兒胡同,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胡同,后延續至今。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 蚣街”。就像漢字有她橫平豎直的美麗。
明清以來,這里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這里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歷史的痕跡,堪稱“東邊一個王爺,西邊一個大臣;南邊一個總理,北邊一個軍閥。”
今天,這些或快樂或憂傷的達官貴人在灰色建筑里早已消失得只剩下傳說,蔣介石的行轅、榮祿的宅邸、文煜的可園都不復往日容顏。靳云鵬的金粉之家 已變成中央戲劇學院,住滿了將要粉墨登場的文藝人;炒豆胡同僧格林沁的祠堂搖身一變,成了賓館;雨兒胡同畫壇巨匠齊白石老先生當年的居所,掛著“北京市美 術家協會”的牌子,且院子很寬敞,保護得十分完好,透出老宅門的原汁原味。近些年南鑼鼓巷,成為許多時尚雜志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里取景拍攝,許多 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為在北京的必游景點。
百家店有百家特色漫步在巷子里的130余家店鋪之間,一路走下來,飲酒、讀書、上網、品茶,還有各種民族風情小店,有百多家店鋪,經營項目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 亂,一道十足的文化風景線。用思辨的眼光看,店與店之間從店鋪起名、設計到經營內容、文化內涵千差萬別,各具特色,且各自將特色都彰顯到極致。
南鑼鼓巷首先是一條北京非常有特色的酒吧街,繼三里屯、工體、后海之后的一個文藝小資居多,扎堆兒喝酒聽歌的地方。“過客”酒吧是南鑼鼓巷的第 一家酒吧,也是全國第一家旅游主題酒吧。推開一扇厚厚的黑漆木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綠意盎然的老北京四合院,葡萄藤爬滿了整個天棚,高聳的書架把酒吧隔成 兩個區域。酒吧老板酷愛旅游,一個人騎著自行車騎到了西藏。
12SQM Bar & Cafe是南鑼鼓巷最小的酒吧,僅有12平方米,整個空間被大大的吧臺和酒柜占了大部分,窗臺成了最受歡迎的座位。來自加拿大的店主把很多加拿大當地酒拿來。如“怪”啤酒,對著光看,瓶子內會有沉淀,因為這個啤酒是先灌裝后發酵的。
這里酒吧加餐飲是一大特色。“咂摸”是南鑼鼓巷目前為止面積最大的一家店,是酒吧,也有京味傳統和現代碰撞交融的美食魚香肉絲比薩、回鍋肉比薩、宮爆雞丁比薩、烤鴨比薩等。能夠入選世界權威媒體評定的美味餐廳在這里都不難找到。
在南鑼鼓巷穿行,無意中發現有一群人把巷子擠得水泄不通,排隊買“文宇奶酪”早已成為南鑼鼓巷的一大景觀。店主原是一位老師傅,祖上得到宮廷里 廚師的真傳,每天從12點開始營業,賣完即止。棉花胡同一很不起眼小店,每晚就會爆滿,在這里把燒烤當成一件很創意的事情,一打可選擇多種口味,且香味撲 鼻。
除了特色酒吧、餐館、咖啡館,還有很多門類不同、大小不一的特色門店。如老國營“沙井副食店”;實現藝術夢想的樂天陶社;淘到很多老碟片的傳運 書刊;不足7平米的狹小空間,竟可以享受到頂級演奏的吉他吧;天珠、佛像、手鏈、耳墜、項鏈……帶著濃濃雪域風情的藏民族的“天堂屋”等。
店名也頗具創意。如相貌為雙眼皮也可入內的“單眼皮”酒吧;融合了意餐、俄餐、印度餐等等優秀菜系,組合成的“與食巨近”餐館;“肚臍眼”T恤店;“有吃有喝生產隊”等等。
流淌著綠色的文化理念幾代人居住在古巷的老街坊,請教他們每個人都會講出每個院落、每個門臉,甚至每個門墩的故事。時代的變遷和進步,如今這道老北京的風景線流淌著 的歷史故事,融入了許許多多的當代意識,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保護與利用相得益彰,商家與居民和諧共處。原創接地氣,環保又溫馨,多元文化在綠色的理念中 相依、相融、相生。
南鑼鼓巷向北走到頭的一條胡同叫菊兒胡同,1990年建筑大師吳良鏞主持設計的危房改造工程,“有機更新”了這條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韻,又適合現代人居住,被亞洲建筑協會授予“亞洲建筑金獎”,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獎”。
南鑼鼓巷街區內的居民說,“這些胡同是北京的靈魂,北京博物館里的東西在這些胡同里還在活著;如果要讓北京的小孩看北京的歷史是什么樣的,還要 給他們帶來一些有創意的東西,就會影響他們,他們長大以后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好地方,是從這兒出來的。”在南鑼鼓巷炒豆胡同里居住了11年的英國人江海森, 常常搬個凳子坐在胡同里和街坊們侃大山。他創辦的以“創可貼8”的小店,設計的創可貼T恤從獨具代表性的中國及京味特色元素中汲取靈感,重現其時代韻味。 包括裝修在原材料上秉承環保理念,所用的油墨和棉花都是生態環保的。
國內第一個以胡同文化為主題,以推動民族、當代、原創戲劇的發展為宗旨的南鑼鼓巷戲劇節,每年如約在南鑼鼓巷區域舉辦,2013年第四屆南鑼鼓 巷戲劇節劇目達到39部。在劇目的選擇上,重視文學關懷、重視美學關懷、重視理性關懷,推動民族、當代、原創戲劇的發展,使南鑼鼓巷戲劇節成為名副其實的 草根戲劇節。
多年前去過南鑼鼓巷的游人會感覺到,現在巷子中的電線不在空中織網,燈光和色彩不再刺眼,音響輕柔聽不到噪音,看不到垃圾也感覺不到異味。
夜幕降臨,眼前這條“味道”十足的古巷在點點燈火的妝點下,朦朧而詩意。酒未沾唇已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