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中國多處上世紀老建筑有望成文物而免遭拆遷

2014-04-3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上世紀老建筑有望成文物免遭拆遷

    昨日,隨著“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在故宮博物院成立,20世紀建筑的家底兒將逐步查清,一批年齡不足百歲的建筑有望首次跨入文物范疇。“免拆”文物不再單純論資排輩、按照“歲數”大小來判定。

    “20世紀建筑遺產”,是上世紀的建筑遺產集合。與那些歷經千百年滄桑、早已剝離了實際應用價值的“古董”相比,20世紀遺產往往是還在發 光發熱的“活遺產”。就本市而言,20世紀建筑遺產非常豐富。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20世紀中國建筑遺產的清單》里,涉及的22處現代建筑中包括北京 的燕京大學、北京兒童醫院、北京電報大樓等。

    文物部門介紹,從1953年開始,北京陸續興建了西郊行政辦公區、北郊科研機構區、東郊棉紡織工業區和機械工業區、東北郊電子工業區,以及 百萬莊、三里河、和平里等大型住宅區。1953年,高等院校建設進入高潮,在西北郊集中建設了礦業、鋼鐵、石油、航空、地質、農機、政法、醫學等“八大學 院”。半個多世紀流逝,這些60多年前的“整體創造”成為各具保護意義的20世紀建筑遺產。

    也是因為“年輕”,這批遺產的保護往往被忽視。“越來越多的20世紀建筑遺產在城市廣場建設、城市道路拓寬和舊城改造中被拆除,搶救工作日 趨緊迫。”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舉例,改革開放以前,北京8層以上的板狀高層建筑總共只有3幢:工會大樓、北京師范大學主樓和水產部大樓。這三幢樓目前有兩幢已被 拆除。還有一些是保護性的破壞。比如中國美術館大修時將一些窗戶封閉起來,館內采用燈光照明。設計師戴念慈表示不理解,認為改變了自然采光的同時,使窗戶 變成了“虛假的裝飾”。

    單霽翔認為,20世紀遺產保護的正確認識尚未建立。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房屋建筑的平均使用年限不到30年,“短命建筑”頻繁出現。可實施的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法律保障也有欠缺。另外,20世紀建筑遺產合理利用的科學界定、保護的成熟經驗等都還比較缺乏。

    隨著“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成立,這些尷尬將逐漸避免。文物部門將提高對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意識,開展對這些建筑遺產的科學評估。單霽翔表示,“在全面調查、摸清家底兒的基礎上,為各類20世紀建筑遺產登記造冊,根據保護狀況劃分風險等級。”

    更多的20世紀建筑遺產將被合理利用,而不是一拆了之。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這些“年輕”文物的保護力度在逐漸加強。今年國家文物 局就發布通知加大對抗戰遺址保護的研究利用。單霽翔說:“學會將擬定一份20世紀建筑遺產名單,推薦并呼吁政府部門將列入其中的建筑納入‘免拆’范疇。”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