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中國最早飼養的是山羊還是綿羊?

2015-02-17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盡管中國人對于農歷羊年的羊是指山羊還是綿羊看法不一,考古學家肯定的是,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家羊是綿羊,而中國人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說,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后逐步由黃河上游地區向東傳播。而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山羊發現于距今約3700年前的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

   這位動物考古學家說,綿羊可能由盤羊馴化而成,其雄羊以角大而成螺旋形為特征;山羊則由野山羊馴化而成,角為細長的三棱形、呈鐮刀狀彎曲。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最早被馴化的綿羊和山羊在伊朗,時間為10000年前。

   袁靖介紹,中國的家養動物分為土生土長的和通過文化交流引進的。根據現有的認識,中國最早的家養動物是狗,由狼馴化而來,距今10000年;其后是豬,從野豬馴化而成,距今約9000年。

   “在以后長達數千年時間里,似乎我們的祖先沒有繼續馴化其他動物。”袁靖說。

   他形容在時隔3000多年后,中國最早的家羊出現得很突然。

   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甘肅天水市師趙村遺址(距今約5600至5300年)發現隨葬羊的下頜骨,在青海民和縣核桃莊馬家窯文化墓葬(距今約5300至5000年)發現隨葬完整的羊骨架。

   然而當時的研究人員沒有保留羊骨,僅對羊骨做了文字記錄。但此后考古學家在山西、河南、山東多處4000多年前的遺址中發現的羊骨均鑒定為綿羊。據此,考古學家推測在甘肅、青海地區出土的羊也應是綿羊。

   袁靖說,對這些遺址出土的綿羊骨做DNA分析顯示,它們與最早出現于西亞地區的綿羊的基因有密切關系。“這說明綿羊最早在西亞被馴化后傳入中國,而連接東西方的所謂‘絲綢之路’早在漢代之前就早已開通。”

   此外,考古也證明了羊在中國飲食中的重要地位。在山東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一幅魚羊圖,左側為一條平放的魚,右側為一只帶有螺旋形大角的綿羊頭。把魚和羊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鮮”字。可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羊肉的美味確實不同尋常。

   在陜西省西安市唐代大明宮遺址附近的一個灰坑中,出土了不少動物遺存,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羊骨。而唐代之前的宮殿遺址中發現的動物遺存以豬為主。

   “可見至少從唐代開始,羊肉成了宮廷中受歡迎的肉類。對羊肉的喜愛延續到了宋代。”袁靖說。

   古人養羊不僅為了吃肉、喝奶,羊毛織品在人類擋風御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何時開始剪羊毛的呢?

   考古學家在整理山西襄汾市陶寺遺址(距今約4000年)出土的動物遺存時,發現其中羊骨的數量較多,而且老羊居多,這顯然不是為了吃肉和喝奶。這種現象在 3900年前的河南省鄭州市新砦遺址以及3700年前的偃師市二里頭遺址也有發現。而在2400年前新疆八里坤縣石人子溝遺址還發現了一端有鋸齒、一面磨 光的可能與加工羊毛有關的骨器。

   “我們推測,至少4000年前,陶寺遺址的先民就掌握了剪羊毛的技術。”袁靖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