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門頭溝一大鐘刻"康熙三年"常年露天擱置腐蝕嚴重

2015-11-13  來源:北京晨報
[字體: ]

  常年露天擱置 無人保護腐蝕嚴重

  近日有市民發現,門頭溝區齋堂鎮軍響村內一廢棄大院的角落坐著一口破舊的鐘。鐘體上記載的文字顯示該鐘為當地一寺廟所有,系民間工匠鑄造于康熙 年間。目前該鐘常年無人保護,腐蝕破損嚴重。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該口鐘并未列入文物保護名單。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表示,近期會安排工作人員前去現場實地 查看。

  大鐘棄置多年腐蝕嚴重

  昨日(12日)上午,記者在軍響村內一廢棄的機修大院內看到,一口高約1.5米,中部直徑半米多寬的大鐘被放置在院內一澡堂外的角落 處,這口鐘鐘體外部呈深褐色,遠看像是生了一層厚厚的鐵銹,整體沒有一點光澤。且鐘鈕為“蒲牢”造型,其龍爪部分腐蝕嚴重,難以看出原先的形狀,鐘身肩部 周邊鑄八朵蓮花紋,每個蓮花中有一個圓形放音孔;鐘表面上下兩部分鑄滿文字,記載了鑄鐘時間及數十位捐資人姓名,部分文字寫到:“大清康熙三年仲夏月吉 旦,重修造鐘一口……大鐘一口重一千六百斤。”鐘下部還鑄有八卦圖和海浪紋。記者注意到,該口鐘鑄造工藝較為粗糙,鐘體上不少文字為反刻,部分字跡已被磨 損無法分辨。看守大院的工作人員介紹,該口鐘在院內擱置已有十余年的時間,“我現在60多歲了,打小村里就有這口鐘,但是我們誰也不懂這東西,這么多年一 直也沒有人關注過這個,就知道這東西的確有年頭了。”

  早年用作報時近年曾做道具

  昨日,軍響村村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年頭太久了,村里沒有關于這口鐘的史料記載。”此外,另一名工作人員也介紹,早年間全國開展“農業 學大寨”運動,村民就把這口鐘從廟里搬了出來,當做村民上工的報時鐘。“在打谷場上立兩根木樁,大鐘就掛在兩個木樁中間,每天分早鐘、晚鐘、夜鐘,村里的 勞動力輪班倒,聽到鐘聲響就出門去公社干活。每到打麥子的季節鐘聲響得更勤,你別看這口鐘個頭兒不是特別大,但是聲音傳得特遠,五公里以外都聽得清清楚 楚,咱們村子不大,一敲鐘家家戶戶都能聽見。”這口鐘被當做報時工具一直持續到70年代,“運動結束后,村里就把木樁拆了,鐘也就搬到了打谷場邊上的大院 里。大概三四年前,有個劇組到邊上村里拍電影,還派人來咱們這把這口鐘借走當道具用了兩個多月,拍戲結束后我們把鐘要了回來,此外鐘就在大院里沒挪過地 方。”

記者隨后查閱資料了解到,于1996年8月出版的《北京市地名志西部遠郊區卷》(門頭溝區-軍響鄉)中有記載,“村中有古槐1株,上掛康熙年間鑄造的鐵鐘1口,直徑1米。”記者注意到,該口鐵鐘并未列入文物保護名單內。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