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三里河水系美景還原:前門再現“水穿街巷”

2017-04-23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1437年形成、到清末湮沒的三里河水系將美景重現。記者從東城區了解到,本月底,自明代時便已出現在前門地區的三里河水系將依據歷史上的位置和走向還原,胡同、院落間將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觀。

  明代時,三里河流域河道縱橫,居民沿河而居,更有許多戲樓、會館聚集于此,河道兩岸自然形成了居民點。直至200多年后,到了清末,新的泄洪通道形成,隨著人口增加,三里河逐漸被填平,蓋上了民居,三里河自此再不見蹤影。

  2002年,前門地區鮮魚口—草場三條至十條地區被市政府列為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以前門東路為界,劃分為西區和東區。“十三五”期 間,在西區形成“老北京、新體驗”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在東區形成“老胡同、新生活”國際一流宜居社區。2014年,前門東區項目再次啟動。2016年8 月,三里河綠化景觀項目動工。該項目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門東路,東至長巷二條、正義路南延。根據設計方案,整條三里河總長約900米,占 地約1.3萬平方米,最寬的地方達10米,最窄則為4.5米,依據歷史上河道的位置和走向還原,綠地空間沿著河道彎曲形態自然展開。

  今年4月,三里河綠化景觀項目完成,河道曲折蜿蜒,古色古香的胡同和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依著水系的走向逐漸伸展開。記者從東城區了解到,三里河水系項目保留了原先大雜院、四合院里的香椿、國槐、榆樹、旱柳等老樹,其中最老的香椿有上百年歷史。

  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三里河水系周邊文物資源眾多,目前共有文物26處,其中18處會館,在尊重歷史、傳承文脈的基礎上進行綠色生態修復,完 成文物騰退修繕利用,并與周邊功能有機結合。此外,在對區域內低端業態繼續疏解的基礎上,幫助居民進行房屋修繕,共同建設“老胡同新生活”的和諧宜居社 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