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在27日舉行的全國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環保工作當前的核心任務是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保障國家環境安全。而全面加強飲用水源環境保護,保障群眾飲水安全,是整個環境安全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飲用水源保護各項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截至2008年,我國已完成全部4002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基礎環境狀況的調查評估,建立了31個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信息數據庫,繪制了4000多幅飲用水水源地基礎信息圖。全國去年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35萬人次,檢查了4661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其中有4512個已經整改,取締、關閉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及違法建設項目845個。與此同時,各級環保部門制定了3500多件環境應急預案,積極防范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國家已完成重點湖泊、水庫的生態安全評估工作。
張力軍同時表示,我國目前飲用水源環境安全保障工作形勢依然嚴峻。現有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較低。部分地區保護區劃分不科學、管理不嚴格、批復工作進度緩慢,保護區內排污口尚未全部取締。全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多次發生突發污染事件。除上海、遼寧、江蘇等個別省級環境監測站和部分地市級環境監測站外,絕大部分監測站不具備全指標監測能力,國家缺少專門的水源環境質量標準和評價規范。
會議強調,各級環保部門今后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切實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扎實開展重點城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與調整工作,堅決取締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和可能污染水源水體的活動。各地進一步提高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及上游地區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門檻,以重金屬污染防治為重點,全面排查高風險污染源。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重污染企業要堅決關閉;缺少治污設施、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要停產整頓;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的企業要限期治理。提高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建立技術、物資和人員保障系統。對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進行重點保護,視情況建設必要的隔離設施,對已經遭受嚴重污染的地下水,采取截斷污染源、置換土壤和水體等方式進行積極治理。全方位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和公開制度,讓公眾充分享有知情權,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及監督機制,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