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和環境保護部在日前聯合召開的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信息發布會上指出,政府部門在土地規劃和計劃調控時,要優先保障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藝和新產品產業發展用地;要從嚴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調整用地結構和布局,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多占地產業的用地擴張。
環境保護部要求,一方面對符合環保要求,涉及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等有利于擴大內需的項目,特別是國家重點項目,開辟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綠色通道”,加快審批;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兩高一資”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利用當前有利時機,通過環評審批,推動“兩高一資”行業污染減排和結構優化調整。按照有保有壓原則,充分發揮環評作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節器”的作用。
2009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共批復339個建設項目環評文件,投資17210.602億元;對47個項目不予批復、退回報告書活暫緩審批,投資1909.867億元,其中鋼鐵、化工石化、有色、電力等行業項目數量占70%以上。
環保部環評司司長祝興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應當嚴格控制物耗能耗高的項目準入,不符合環保標準項目一律不得審批,同時還將進一步嚴格對產能過剩、重復建設行業企業的上市環保核查,建立完善的上市環保后監督制度,提高總量控制要求。2009年以前,開展“十一五”期間審批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行業建設項目環評的清查,重點調查環境影響評價,施工期環境監理、環保“三同時”驗收、日常環境監管等方面情況,對存在的“批了亂建”、未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久拖不驗”、未經環境保護驗收或驗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產的、達不到排放標準或超過排污總量指標等突出環保問題責令限期整改。
環境保護部要求,一方面對符合環保要求,涉及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等有利于擴大內需的項目,特別是國家重點項目,開辟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綠色通道”,加快審批;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兩高一資”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利用當前有利時機,通過環評審批,推動“兩高一資”行業污染減排和結構優化調整。按照有保有壓原則,充分發揮環評作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節器”的作用。
2009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共批復339個建設項目環評文件,投資17210.602億元;對47個項目不予批復、退回報告書活暫緩審批,投資1909.867億元,其中鋼鐵、化工石化、有色、電力等行業項目數量占70%以上。
環保部環評司司長祝興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應當嚴格控制物耗能耗高的項目準入,不符合環保標準項目一律不得審批,同時還將進一步嚴格對產能過剩、重復建設行業企業的上市環保核查,建立完善的上市環保后監督制度,提高總量控制要求。2009年以前,開展“十一五”期間審批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行業建設項目環評的清查,重點調查環境影響評價,施工期環境監理、環保“三同時”驗收、日常環境監管等方面情況,對存在的“批了亂建”、未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久拖不驗”、未經環境保護驗收或驗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產的、達不到排放標準或超過排污總量指標等突出環保問題責令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