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技術革命引領全球上一輪經濟繁榮之后,什么行業會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技術周期中新的方向?很多人認為是新能源。新能源產業因此成為中國和歐美等發達國家著力推動的行業。但從最近的情況看,后發制人的中國新能源行業正面臨打壓。在一些貿易壁壘和專利糾紛背后,是海外企業力圖壓制這一快速崛起的產業,這是我們的企業家和投資者在看待新能源領域的摩擦時應該了解到的一點。
中國新能源產業成打壓目標
近期發生在新能源領域的一些大小事件,意義深遠。在光伏行業中,德國Solar World公司的美國子公司牽頭在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申請,要求對中國75家光伏企業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并采取貿易限制措施。在風電行業,美國超導對中國風電行業的龍頭企業華銳風電提出專利方面的訴訟。
從時間上看,這些事件發生在美國大選之前,發生在部分美國新能源補貼政策即將終結之時,其意義應不單是美國國內選舉的政治問題這么簡單,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美國對于新能源這一重要行業的保護和推動政策升級的前奏。
中國新能源產業最早從光伏產業開始快速崛起,隨后在風機制造領域發力,迅速成為在全球新能源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由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資源優勢和中國企業夜以繼日地追趕,至少在光伏和風電領域,中國這一產業已經有與歐美企業抗衡的實力。
以光伏產業為例,中國的光伏產業政策并非在放松,由于近年來產能擴大,發改委等對多晶硅行業的擴展有所限制。但從時間點上看,歐美企業在這一時間點上提出中國企業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其用意不言自明。即使中國收縮對這一行業的支持,中國企業已經通過競爭獲得了優勢,這是海外公司不愿看到的,而貿易保護成為這些公司的一個工具。
在風電行業,中國的風電最早師法歐洲,但早年歐洲企業是樂于向中國賣出技術的,對于尚未成氣候的中國風電產業而言,從中賺到利潤是海外企業的第一大目標。但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以及中國企業自身的努力,這一行業在中國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并逐漸走出國門,這一產業受到各種鉗制也在意料之中。
以23日在海南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的美國超導訴大連國通、華能海南公司以及華銳風電為例,華銳風電在2004年從德國弗爾蘭德公司購買了FL1500 1.5兆瓦系列機型排他性的制造和銷售許可證,該機型的原始設計公司為奧地利Windtec公司。2007年美國超導收購了Windtec,華銳亦遵守了此前與Windtec簽訂的保密協議。
但在華銳風電開發出自己的產品,不再采用該公司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的產品之后,一直相安無事的技術問題成為美國超導一個新借口。
可資比較的是,今年5月,華銳風電自主研發、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電網友好型6MW系列風力發電機組的出產,中國成為繼德國之后第二個研發出自主生產單機容量為6WM風電機組的國家。6MW風機的技術研發是由華銳風電完全獨立完成,這也意味著中國風電企業在技術上已經自主獨立。
專利問題成歐美的發難工具
實際上面對“雙反”調查和專利訴訟,中國企業應都不陌生;在過去數十年中,這是外國企業用來打壓中國相關產業的慣用方法。
在新能源領域,由于最早的中國新能源企業都用不菲的代價購買了海外企業的技術許可,且早期行業發展有限,不會危及新能源領域的大型公司,因此專利糾紛較少。但在中國企業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進行改進和推陳出新之后,這類糾紛反而增加。
從全球經濟更廣泛的聯系看,當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格局的形成,主要還是發達國家促成的結果。
專利的過度保護對全球經濟的損害在一些事例中也得以顯現,在科技領域,比如微軟等對于Android平臺收取專利費等情況,迫使這一創新不得不付出更大的成本。
知識產權應該被尊重,但不應該成為壁壘,也不應被濫用。在國內不少人眼中,專利一經確認,似乎就是可以隨意使用,坐地收錢的營生,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很多時候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是不應被認定為專利侵權,很多技術最終效果相似,但實現路徑并非一致;此外部分涉及產業標準的相關專利,其使用亦并非隨意。
過去中國企業曾因專利問題屢屢吃虧,但現在國內企業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積極準備,積極應訴,積極爭取自身權益。同時,政府也應該考慮向歐盟一樣,審查企業是否存在過度“濫用”專利的壟斷行為。
歐美企業和中國新能源行業之間,應有更好、更靈活的互動,實現雙贏,使之有利于全球綠色能源的發展,有利于減少碳排放。但現在來看,海外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發展早先階段獲取的專利優勢和其對這一優勢的使用方法,并不讓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