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建議案》調研座談會上,張彤等市政協委員聽取6區縣關于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意見和建議。胡楠 攝
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為人均水資源量1000立方米,而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約為100立方米。
針對這一嚴峻的水資源“供給”形式,去年北京市政協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報送了《關于加強首都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建議案》,其中提出的“量水發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等建議已納入政府決策,并寫入相關政府文件和十二五規劃。
據北京市政協統計,包括《關于加強首都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建議案》在內,去年,北京市政協常委會共計形成了《關于加快首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若干問題的建議》、《關于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工作的建議案》、《關于加強北京城中軸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案》等四大建議案。
《關于加強首都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建議案》及《關于首都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調研報告》,由市政協城建環保委會同民建市委完成!督ㄗh案》提出,受人口快速增長和持續干旱的影響,北京人均年可利用水資源量,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470立方米下降到100立方米左右,北京已成為世界上最缺水的特大城市,且水資源嚴重緊缺的狀況在短期內也難以逆轉。
《建議案》建議北京應量水發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將水資源管理水平納入各級政府及其主要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內容;根據北京水資源的條件,調整產業結構,關停高耗水產業;解決節水監管盲點,嚴控洗浴業洗車業等特殊行業“偷水”。
上述建議已分別寫入去年底發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正在征集意見的《公共生活取水定額》等文件,區縣節水目標責任制已在16區縣全面推行。
■ 委員建議
“管水”效果決定升遷
《建議案》提出,應建立水資源與經濟社會關系評價指標體系,作為衡量各部門、各區縣水資源管理水平的“標尺”。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表示,北京已制定用水總量、用水質量、用水保護“三條紅線”。
市委市政府去年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北京將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對區縣水資源保護、節約用水、污水治理和出境斷面水質等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區縣政府主要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依據。
應加快推進“階梯水價”
《建議案》提出,利用經濟杠桿作用促進全社會節水,盡快確定居民基本用水標準,加快推進階梯水價。逐步完善與北京水資源形勢相對應的、體現“保障、約束、激勵、競爭”四大作用的水價體系,保障居民基本用水需求,約束奢侈用水行為,抑制用水浪費,激勵產業提高用水效率、增加競爭能力。
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把水資源承載量作為支撐城市發展和人口規模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建立“以水管人”即以水控制居住人口規模的制度,把水的管理貫徹到“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之中。上述措施已寫入去年底發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區縣簽訂節水目標責任狀
《建議案》提出,在行業、企業用水管控環節,必須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停止建設高耗水的洗浴中心、滑雪場、高爾夫球場;對現有特殊行業用水,應加大節水設施改造力度,嚴格洗車行業用水管理,凡是有條件使用中水的,強令使用中水洗車。
去年,各區縣與市水務局分別簽訂了“節水目標責任狀”,去年12月19日,北京市水務局召開了《2011年區縣節水目標責任書》評議會,評議16區縣節水目標完成情況。據通報,去年16個區縣累計檢查用水單位26143戶次,檢查洗浴場所1038戶次。
“十二五”建地下蓄水池
《建議案》提出,將雨洪控制利用作為城市建設重要環節,落實到區域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凡是規劃用地新建項目必須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作為項目的配套工程同步展開;公共場所強制推行環保型透水地磚等集雨設施蓄存雨水。
去年底發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確定,雨洪綜合利用將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十二五”時期將規劃建設地下蓄水池,推廣透水鋪裝,建設低洼草坪綠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及雨洪蓄滯區。此外,全面推行建設項目用水“三同時”制度,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 對話
對話人物
《建議案》主要參與人之一、北京市政協委員、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
“可給水源地城市瓶裝水特許經營權”
張彤表示,應對為首都供水的市域外水源地實行瓶裝水等政府定點采購機制
昨日,市政協委員張彤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應更大范圍考慮水資源配置,設立更高層次水資源協調機構,還應支援水源地發展清潔產業。
應根據水資源條件選擇合適產業
新京報:十幾年來,水資源管理一直是北京的首要大事,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缺水形勢卻越來越嚴峻,導致這一現象的最根本問題是什么?
張彤:最根本問題還是人多水少,城市發展速度太快,人口增長速度太快,水資源供給能力和城市人口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當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工業農業還存在高耗水產業等。《建議案》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據水資源條件選擇適合的產業,我認為這是目前北京最迫切的問題。
新京報:洗浴中心等特殊行業監管不到位,問題出在哪里?
張彤:談到職能部門的管理能力,必須重視一個問題。由于法規沖突,目前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進行行業管理。
2004年市水務局成立后,根據市政府“三定”方案,負責對供水行業進行行業監督管理職責,但現行的《北京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理辦法》是2002年修訂版,其中規定“市政管理委員會是本市城市公共供水工作的主管機關”,現有管理辦法與管理機制不一致。而且作為公益性國有企業,供水企業的人事權歸國資委,水質水量方面管理在水務局。不參與人事任免權,難免導致水主管部門監管薄弱。
新京報:北京關于“階梯水價”的呼聲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政府部門雖屢次表態但并未實際實施,這是不是也因為水資源監管能力沒達標?
張彤:近幾年通過基礎設施改造,老城區合用水表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北京已經具備了推行居民“階梯水價”的條件。條件成熟卻沒有實施,有關部門可能有多方面考慮,時機不合適,我個人認為這兩年物價持續上漲,政府出于民生方面的考慮,慎重采用價格杠桿。好在產業用水目前已在執行階梯水價。
從制度化層面強化城市地表滲水能力
新京報:節水同時還應開源,北京的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現在處于什么水平?對于緩解水資源危機,能起到多大效果?
張彤:海水淡化是遠期目標,雨洪利用是北京挖掘水資源潛力的措施之一。北京這些年做了不少工作,但雨洪利用沒有達到預想目標。城市地面硬化,也就是柏油馬路和鋪磚過多,采用的鋪磚滲透效果欠佳。這方面需要制定標準,從制度化層面強化城市地表的滲水能力,規定區域開發必須考慮雨洪利用指標。
新京報:市水務局官員曾表示,“十二五”是最嚴峻的缺水時期。這個局面是否會隨“南水北調”進京而解決?
張彤:“南水北調”會在一定程度緩解北京的缺水現狀,但同時應該看到的是水源地居民為華北用水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我和一些委員都認為,北京應該更大范圍考慮水資源配置,設立更高層次的水資源協調機構,還應支援水源地發展清潔產業,比如對水源地城市的瓶裝水給予特許經營權。 要重視為首都供水的市域外水源地的水源保護建設,建立對口支援長效機制,限制市域內的瓶裝水、飲料、啤酒等水制品產業的發展,對水源地實行瓶裝水、飲料等政府定點采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