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法規標準 > 正文

維護食品藥品安全關鍵在捍衛標準威嚴

2012-04-28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問題膠囊”之事未平,“問題蜜餞”、“問題茶葉”風波又起,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頻發,對社會心理造成的沖擊恐怕已遠遠超過這些東西本身的毒性。

    國人對食品藥品不安全信息的承受度正接近極限,但既然有問題,發現肯定比不發現要好,公開肯定比不公開要好,食品藥品行業的凈化,依然有賴于媒體監督的繼續給力。當然,這種給力要建立在客觀理性、就事論事的基礎上,揭黑打假不是去夸大渲染樣樣都有毒、什么都不能吃的恐慌。

    我們相信,絕非所有食品企業、制藥企業都有問題、都“黑心”,但眼下最令人不安的,是安全事故曝光后的一些事情。我們看到,問題產品的涉事企業,認錯道歉的少,召回產品的更少,相反,胡攪蠻纏、喊冤叫屈的調門很高。最常見的辯解是:“檢測標準不同”,自家產品其實“沒有超標”、“吃了沒事”,自己反倒是“受害者”云云。本是懲惡利器的食品藥品安全標準,竟某種程度上成了塞責的擋箭牌。

    我們的食品藥品安全標準有漏洞,這是事實,比如現行的茶葉衛生國標中農藥殘留限量指標明顯偏少,在僅有的幾個指標上農業部跟衛生部的標準還“打架”,明擺著給某些人裝傻留了空子。但更多時候,符不符合標準不是必須跑到實驗室里搖晃一堆試管、對照一摞標準條款才能搞清楚的科學問題,而是憑常識常理、憑基本良知一望即明的是非問題。說白點,用皮革下腳料兌生石灰制成的工業明膠能做成膠囊給人吃嗎?腐爛變質、亂放添加劑、用動物飼料袋裝著的蜜餞能給人吃嗎?即使最終通過檢測證明這些產品還不至于傷人,在定量分析中符合某種標準,它們的性質依然是不安全、不道德的,對這樣的生產者,對這樣的產品,就該早早一棍子打死,毫不留情。

    中國在高速前行,溫飽問題解決后,國人對生活質量的關注與日俱增,無論紙面上有沒有標準,或者這種標準尚有多少漏洞,食品藥品安全的社會心理標準都已經形成,而且這種標準只會越來越高,遲早要跟發達國家拉平。因此,許多過去能放的東西今天不能放,曾經屢屢獲獎的瘦肉精最后被禁就是實例;許多過去不檢測的東西今天要檢測,三聚氰胺成了奶粉必檢項目就是實例;許多過去不是問題的事情今天是問題,大家關注洋快餐的煎炸油過沒過期、關注禽蛋蔬果的農藥殘留就是實例。此一時彼一時,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業內企業都不能再抱殘守缺,指望標準長時間等著誰、遷就誰、包庇誰,指望出了事再解決問題。

    捍衛食品藥品安全標準的威嚴,現在看來道德喊話作用不大,關鍵在于執行標準、懲處嚴厲。當前最需要做的,是徹查非法生產的食品藥品企業,對它們進行傾家蕩產式處罰,將這樣的徹查和處罰常態化。擴大刑事追究面,對一干責任人堅決追究刑事責任,讓泯滅天良者付出最高代價。此外,在多部門分段監管的現行管理體制下,要不斷加大對瀆職官員的追究,將那些不作為者清理出去。

    在國家重拳打擊食品藥品安全犯罪的同時,更多人也應反思,身為受害者的我們對上述犯罪是不是也同樣存在某種不作為?往奶里加三聚氰胺、往饅頭里加色素、將爛皮革制成膠囊、將爛水果制成蜜餞的是不是也是普通勞動者?“不吃自己做的東西”并不能免于受害,同樣,只抱怨別人抱怨社會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西方的食品藥品行業,也經歷過“由亂到治”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全社會共同推動,無人能置身事外。大家都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道德與法律的雙重約束見到實效,一個免于恐懼的環境就能建成,“良心”就能不斷戰勝“黑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