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森林生態服務功能 為全球環境“打工”也是發展
無需伐取木材,也無食用果實可以采摘,一片380余公頃的楊樹林,靠出售新鮮空氣就獲得了10萬美元,其中每噸新鮮空氣的價格為5美元,為什么呢?在11月26日披露這一消息的媒體解釋說,這片沈陽市康平縣的森林參與的是碳匯交易,是根據《京都議定書》的相關規定,在為全球環境“打工”,出售的是這片森林20年中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態服務功能。
從這則新聞中,我們看到了新鮮空氣的價格,看到了森林隱形價值的顯現,也看到了環境保護的有形價值。然而,這筆交易對我們的啟示不止于此,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個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相互融合的模型。
在傳統的視角看來,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相互沖突、相互克制,經濟發展只能以破壞環境為后果,保護環境只會以限制經濟發展為代價,非此即彼,只能在兩種犧牲間作一個痛苦的選擇。
但如今已進入了既要環境保護又要經濟增長的時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應再于楚河漢界間兌子搏殺,而是應彼此相生、高度融合。此時的新思路是,保護環境不但不會阻礙經濟發展,反而會促進經濟發展。
從國家4萬億元投資中,就可明顯看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生和互動:有3500億元直接為生態環境投資,投向其他領域的巨額資金,也絕不是片面注重產業擴張,而是致力于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產業升級轉型,從而對環境保護具有積極的正面效應。當環保投資與經濟建設投資相互融合,投資環保利于優化經濟發展,經濟建設投資利于保護環境,所有產業都應是環保產業的愿景清晰可見。
在遼寧沿海經濟帶,既有大開發的熱度,也有環保的硬度,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中營口市表示,形勢越好頭腦越要清醒,不符合產業發展規劃和環保要求的項目,效益再好也一個都不能上;在大連花園口經濟區,排除和清退了16個不符合循環經濟與規劃要求的項目,曾有一個投資總額達16億元的化工項目要求入園,但經環保專家論證有較大污染隱患而被拒之門外;在錦州,專為符合規劃要求的大項目保留好了場地,當地領導表示,寧可等一等,也不松一松。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猶如硬幣的兩面。將二者完美地熔鑄為一體,則既可在發展中提高環境的承載力,又將在環保中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而二者的相生和共贏,最終提升的是民眾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