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了解到,中國承擔的首批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部件ITER導體任務近日正式開始流水線批量生產。
項目負責人武玉研究員介紹說,中國的ITER導體生產實現了100%的國產化,在參與ITER計劃的7個國家中,中國是目前在此方面達到100%國產化率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國家為日本。
據了解,中國首批ITER部件生產大廳,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專門為超導導體研制生產而新建的。在4000多平方米的車間里,安裝有自主研制的導體成型機和絞纜、收纜等設備。此外,還包括世界上第一條長達1000多米的穿管線,這為中國全面完成ITER計劃國際采購包任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美、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耗資46億歐元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為人類輸送巨大的清潔能量。這一過程與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類似,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俗稱為“人造太陽”。中國是參與這個計劃的七國成員之一,承擔了ITER裝置近10%的采購包。
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副主任羅德隆介紹說,超導導體是ITER裝置上的關鍵技術之一。ITER參與的七方中有六方分攤了導體制造任務,ITER國際組也有一系列的質量和測試標準。
過去3年,在國家科技部、中國聚變中心的支持下,等離子體所科研人員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工業廠家開展密切配合,在導體生產中嚴格進行質量管理和控制。中國國內一些相關生產企業也在ITER超導導體的研發和制造過程實現了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大提高。
截至目前,在承擔ITER導體任務的六方中,中國是唯一一個能夠做到所有試驗樣品全部一次性通過嚴格國際驗證的國家。
“中國將通過參與ITER計劃全面促進國內核聚變領域水平整體提升,同時對人類共同面臨的現實和未來能源問題承擔責任。”羅德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