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環境時評:中國環境問題到了集中爆發期?

2011-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體: ]

 犧牲生態環境得不償失,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的真理,我們不能在同樣的問題上重復栽跟頭、交學費了



  曾經被污染的叉沖水庫殘留水(8月14日攝)。近日,一則“云南5000噸劇毒鉻渣倒入水庫,污水威脅珠江源頭”的消息受到眾多網民關注,該消息已成為某些論壇的頭條熱帖和微博熱點。帖子爆料,5000噸鉻渣倒入水庫,事后云南曲靖將受污染水排入珠江源頭南盤江。 

  渤海溢油不止、云南“鉻污染”未平;恒山因過度開采“破相”還令人揪心不已,陜西榆林沙漠中竟出現高耗水的高爾夫球場,更讓人難以接受……

  7、8月份是極端天氣多發時節,但這一樁樁環境生態事件,不只是老天爺搗亂。有突發因素,更是累積效應。指責曝光者“唯恐天下不亂”也好,抱怨“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也罷,問題就在那里,想瞞下去很難,縱然人們一時看不見或者難有切身感受,有時一場狂風暴雨就能把問題給掀出來。

  對于當前的環境形勢,有權威專家概括為四句話: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近期披露的問題,為這四句話作了注腳。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項目或工程的決策者考慮經濟效益多,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少。

  最為明顯的是,對于油、氣、煤、水、金屬等資源,只想著多采快挖賺大錢,卻不顧及資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不顧及資源開發過程中可能造成的環境生態損害。如此急功近利,掠奪式地開發利用資源,把自然環境當成可以任意排污的場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既影響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又直接危害群眾健康。有百年采煤史的山西孝義,目前1/5的面積已被“采空”,地質災害多發;而整個山西,因采煤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高達4000億元。
 



  在沙漠高爾夫球場內,沙地和翠綠的草坪形成了鮮明對比(8月9日攝)。 生態脆弱的沙漠地區,竟然“冒”出耗水驚人的高爾夫球場,且未辦理任何審批手續,這就是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在陜西榆林發現的咄咄怪事。 

  有人說,中國的環境問題到了集中爆發期,此話并不為過。十七大報告在概述前進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第一條就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但環境質量仍只是“局部有所改善”。由于長期以來傳統工業化和粗放增長方式的慣性,很多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不少矛盾經過多年的積累,恰恰到了集中凸顯期。

  “十二五”期間,破解資源環境約束、保障群眾身心健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各地不僅要繼續清償環境生態欠賬,更要努力做到不欠新賬。沿海和大江大河沿岸化工企業布局的過于集中,重金屬行業廢渣的堆放與無害化處理,水資源的過度利用與污染,草地的過載過牧以及毀林開荒的工程建設等問題,事關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都需要高度重視。要做到既避免新的環境問題出現,又能對生態舊賬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惟有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讓破壞生態環境者付出高昂代價,山川才有庇護,發展才有未來。

  犧牲生態環境得不償失,這是被無數事實證明的真理。在堅定科學發展的今天,頻發的生態環境事故正是一記棒喝,警示我們:不能在同樣問題上重復栽跟頭、交學費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