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資源產業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將引領未來的發展方向。”多年從事垃圾問題研究及垃圾產業投資咨詢的專家、國源新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李紹軍認為,城市垃圾是一座富礦,必須重視循環經濟模式,大力發展再生資源產業。
為什么說再生資源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
李紹軍:從產業演化的歷史規律來看,在工業化進程中,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不同的主導產業。這種主導產業的特征,首先表現為其本身具有較高的增長率,其次表現為通過其前向和后向關聯,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的增長。
進入21世紀,由于全球資源日益枯竭,資源供應日趨緊張,現在,70%的礦產資源已經從地下搬到了地上,地下的資源日趨枯竭,資源以垃圾的形式堆積在城市之中,以后要想獲得資源,就要從城市垃圾中進行挖掘。
大力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對于節約資源、緩解資源短缺的矛盾、減輕環境承載壓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巨額資金,制定優惠政策,提供技術支持,促進了資源再生產業快速發展。目前資源再生產業已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
目前,發達國家資源再生產業規模已增至達1.8萬億美元,僅美國的再生產業規模目前已達2400億美元,超過汽車行業,成為美國最大、就業人數最多的支柱產業。從資源再生觀點看,“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一切物質資源均具有循環利用的價值。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源再生領域將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21世紀的主導產業。
中國再生資源產業的市場潛力如何?
李紹軍:人們過去對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存在認識誤區,將回收利用再生資源與假冒偽劣、污染環境畫等號。一些人不加區分地把進口廢舊物資視為“洋垃圾”,把再生資源產業的從業人員稱為“破爛王”、“拾荒人”等,還有一些地方曾認為回收廢舊物資影響城市形象而取消“再生行業”。
隨著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個產業是“綠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種新經濟形態,是追求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多贏的經濟發展模式。廣大人民群眾開始加入支持再生資源產業的隊伍,越來越多的從業者看到了這個產業存在的巨大商機。
但多年來,中國沒有投資一個有規模的資源再生項目。100多家國有骨干企業、1000多家上市公司,沒有一家專搞資源再生的。再生企業現代化、產業化程度在600個行業中都排在末位。
目前制約中國再生資源產業的瓶頸有哪些?
李紹軍:近年來,為了充分利用再生資源,中國政府日益重視資源再生產業,加強對廢物回收利用產業發展的戰略性考慮,加大了對相關技術的研發,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已陸續出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和政策,規范資源再生產業的發展。例如,針對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管理,出臺了《再生資源回收管理條例》、《關于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指導意見》、《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
但目前,中國還沒有廢舊物資分類標準及技術規范,沒有各類再生資源企業生產技術標準,更缺乏一整套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使得再生資源產業的技術操作性低,無法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如廢紙加工,由于沒有統一的分類和再生質量標準,再生紙的質量無法保證。現有的廢鋼鐵分類標準和有色金屬分類標準也因管理問題和技術工藝問題無法實施,并且不能與國際接軌,亟待修訂和制定。
我認為應該建立起廢棄物處理的經濟機制,包括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日本對廢塑料(9395,-80.00,-0.84%)制品類再生處理設備在使用年限內除普遍退稅外,還按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此外,中國也可以征收填埋和焚燒稅,以及對企業實行財政補貼政策。
您認為我國目前的城市垃圾發電產業還存在哪些問題?
李紹軍:垃圾發電產業的政策扶持有待完善,目前,垃圾處理產業的法制化,規范化還處于一個緩慢的上升階段,國家的鼓勵政策在不少地方尚未得到有效落實,企業對項目投資存在很大風險,國家對垃圾發電的產業政策,從定位上要將它確定為一個新能源產業,一個環保產業,一個要重點扶持的產業,而且要產業化,其內容廣泛涉及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環保排放標準,鼓勵和扶持垃圾焚燒發電等各個方面不僅要有相對的完整性,而且政策規定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容易實施。
垃圾發電行業在國外許多發達國家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和補貼力度,這是因為,垃圾處理和垃圾焚燒發電,所追求的是環境和社會兩個效益,屬于社會公益事業,是政府政務的一部分。在這樣的理念下,這些國家的垃圾發電都有政府在支持,企業的經濟風險很小,而在我國不少地方,雖然提倡垃圾發電產業,規定支持環保企業,實際上卻沒有實施細則,缺乏足夠的政策保障,僅有的一些補貼優惠政策,也難以落到實處,稅務部門的減免稅名錄也沒收入垃圾發電企業,垃圾發電廠要交納各種稅負,負擔較重,這是我國發展垃圾發電產業近20年難以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垃圾發電產業急需按市場化來運作,利用經濟杠桿來鼓勵,保護垃圾發電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迫切需要按市場化運作的規律,利用經濟杠桿來鼓勵,保護項目企業的合法權益,允許和鼓勵各類企業參與競爭,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通過招標將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權交給符合條件的有信譽、有保證的企業來建設和運行管理。而目前的現狀是較早進入市場的企業擁有明顯的提前行動優勢,易于獲取政府的信任,而新加入的企業由于沒有可供推介的業績,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克服這一劣勢則至少需兩年以上的時間,由于垃圾處理行業具有特許專營的性質,一般一個城市除非垃圾產量大大超出原有垃圾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否則不可能建設另一座處理廠以處理增量垃圾,并且如果原有處理廠符合合同規定的排放標準,原來的項目公司即享有建設新電廠的優先權,因此,取得一個城市的垃圾處理特許經營權,意味著將可以長期壟斷該城市的垃圾處理服務而提高垃圾焚燒發電市場占有率依然任重而道遠。
您對我國未來的垃圾產業化發展有何建議?
李紹軍:盡管城鎮垃圾處理產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基于我國國情、垃圾處理現狀和推行產業化的內外部條件來看,我國城鎮垃圾處理產業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在“兩階段”的進程模式下,循序漸進、穩步拓展。
一是初步產業化階段。初步產業化的核心是企業化,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城鎮垃圾管理體制改革,完成單位轉制、實行經濟核算、合理組織生產、推行垃圾處理收費,出臺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
二是全面產業化階段。全面產業化即將垃圾處理全面融入市場并形成規模和市場,包括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社會化、國際化,以及建設過程全面實行項目資本金制、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等;垃圾清掃、運輸、處理等生產作業環節完全社會化和特許經營制;垃圾處理機械設備成套化、系列化;全面實施垃圾處理費收繳制度;強化政府的行業管理力度和對垃圾處理系統運營的監管,尤其是無害化處理能力和環境質量的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