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科技 > 正文

移動式礦用救生艙亮相應急裝備展

2011-10-26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移動式礦用救生艙外觀。

    救生艙內部(生活艙)。

    昨天,一款自帶“雨刷”裝置,可按佩戴人員意愿隨時清潔目鏡內部哈氣的救生面罩在國際應急裝備展上亮相。

    可讓12人生存96個小時以上的移動式礦用救生艙,能容納幾十人的礦用避難硐室,國內第一臺礦用井下機器人……這些救生設備紛紛亮相第三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展覽會。

    移動式礦用救生艙在展覽中最受關注。根據去年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23號文件),所有煤礦在2013年6月底前必須安裝緊急避險設施,這種移動式礦用救生艙就是其中的一種。另外兩種是永久避難硐室和臨時避難硐室。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礦難中33名礦工被困69天后升井,靠的正是礦井避險系統。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煤礦企業主都對這種設備產生了興趣,“一個三百多萬元的救生艙,可以救十幾個人,值!”山西一家煤礦的經營者說。

    移動式救生艙和普通巷道里的避難硐室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可移動性。由于可以移動,它能放在礦工的工作區域。根據安全規定,它離作業區域不超過50米,如果發生險情,礦工可及時轉移到艙內。“礦工在哪里工作,移動式救生艙就能運到哪里。”一家生產廠商的技術人員介紹。

    這種救生艙看起來像一個集裝箱,約有2米寬、8米長。當煤礦井下發生瓦斯爆炸、冒頂坍塌、火災等礦難時,煤礦工人不能及時升井逃生時,就可進入救生艙內。艙高約有180厘米,走在里邊,不用低頭。十個人坐在里邊,也不顯得擁擠。“感覺就像一列火車的包廂,只不過沒有窗戶。”一位觀眾表示。

    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這種設備,打開艙門后,首先要經過一道把有毒氣體隔絕的氣密門,然后進入的是兩米多長的過渡艙。過渡艙是為了防止避險人員將有害氣體帶入生活艙而專門設置的一個過渡空間,過渡艙內有空氣幕、噴淋裝置,能為避險人員進行洗氣,還有一個簡易廁所。

    然后就可以進入四米多長的生活艙,生活艙內有一排坐椅,椅下放置的是救生食品和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艙內的空氣可以讓人維持至少96個小時。另外,艙內還有降溫設備,即使外面達到55攝氏度的高溫,艙內的溫度也不會超過31攝氏度。

    在生活艙外,則有一個存放氧氣罐、壓縮機等設備的設備艙。據介紹,救生艙不依賴于外部空氣和電源,艙體內可以承受兩兆帕的爆炸壓力。艙內的人員可以通過通訊設備和外界通話,艙體內的傳感器還可以把艙內的濕度、溫度、氣體構成等數據實時傳送到監控中心。

    展會上還展出了其他救援設備,如用于搜尋人員的熱成像儀、海事衛星終端設備、預警預報礦山災害的感知礦山物聯網系統等。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