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重回餐桌成為每個老百姓時刻擔憂的問題。但檢測地溝油,至今仍是難題。據悉,上海市糧食科學研究所建立了全國首家地溝油樣本庫,并從內源性特征物質方向入手研究,篩查到在所有地溝油中越煉越多的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作為特異性指標,目前研究已獲得了階段性成果。
現狀
地溝油監管檢測陷兩難
從千萬家飯店、餐館、食堂收集來的地溝油來源五花八門。此次公安部查處的特大跨省制售地溝油的案件中,作案人員在浙江掏撈、粗煉,然后倒賣至山東,在山東經過深加工后,又賣到河南批發和銷售,其間橫跨3地、6個環節,導致追溯最初來源難度大,也為監管和打擊帶來難度。而檢測方法短期內的難以推出,也讓地溝油管理陷入了兩難。
記者從知情人處了解到,市場上的地溝油主體分為陰溝油、泔水油和老油,其中陰溝油因為含油量只有30%左右,所以價格較低,粗煉后每噸4500元,泔水油則為5000多元一噸,老油的含油量高達90%以上,每噸6000多元。而陰溝油因為精煉的成本高、難度大,基本不用于返回使用,但批發商可能會“以次充好”,將陰溝油摻入泔水油和老油。
目前,正規大豆油每噸售價10000元出頭,而精煉過的地溝油最近一兩個月的售價在8300元/噸左右,其中差價就成為了地溝油重返餐桌的動力。對于不法分子來說,他們也能有每噸千元的利潤。廢棄食用油煉制食用油過程中去掉損耗,每噸利潤千元雖然算不上暴利,但相比正規食用油廠家,每生產一噸大豆油利潤不超過500元,且有時出現價格倒掛,已經是高額利潤了。
目前,上海僅有2家企業被許可處置廢棄油,將其轉化為生物柴油,但建廠至今仍在虧損,吃不飽成為難題。有業內人士透露,上海世博會前一家企業一天連10噸廢棄油都收不到,現在因為政府管理趨嚴,每天可收進50噸左右。這兩家廠的收購價是4500元/噸,外面收購價要高出幾百元,自然難以吸引賣家。
難題
地溝油定義尚無統一結論
盡管上海市糧食科學研究所對于地溝油檢測方法的研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由于地溝油成分復雜,至今全國都沒有拿出一個有效率為100%的檢測方法,上海糧科所負責人坦言,目前仍是全國攻堅階段,短期內難以拿出有效的檢測方法。
“國內地溝油的集中研究最早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但至今都沒有拿出一個統一的地溝油定義。”這名負責人表示,廣義的地溝油是所有的廢棄食用油,狹義的則是從陰溝、下水道撈出來的廢棄油脂,但由于地溝油不可能有標準品,至今都沒有清晰的界定來定義何為地溝油,這也給研究人員帶來困惑。
其次,地溝油成分之復雜猶如排列組合般擁有無窮可能,也讓研究進入了迷宮。“地溝油里面通常混有多種物質,甚至可能是多種混合油。例如玉米油和大豆油的混合,植物油和動物油的混合,很多物質的混入帶有偶然性,要找到必然存在,且只存在于地溝油的物質,以此作為檢測標準,有著大海撈針的難度。”此時食用油國標GB2716早已失靈了。因為精煉后,地溝油的酸價、過氧化值、重金屬含量等常見指標都能符合標準。
此外,即使地溝油的專項研究起于十多年前,但國內仍然缺少地溝油專家,對其認識還不夠深入,比如說目前不少專家還對地溝油檢測能夠定量還是定性存在爭議。“所謂的專家必須要對地溝油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有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但國內達到這一水準的專家或研究機構極少,很多單位、機構在取樣上都存在很大困難,自然很難開展有效的研究。”
方案
建立樣本庫藏油千余種
盡管是一家隸屬于糧油企業的研究所,但從去年7月,上海市糧食科學研究所將地溝油檢測方法的研究項目擺上桌面,從研究一開始就以高昂的、非常規的方式籌建全國首家且惟一一家地溝油樣本庫。工作人員從全國各地各個渠道收集來1000多種地溝油樣本,為研究打下雄厚基礎。
從五星級飯店里收來的老油、跟著地溝油老板星夜取來的泔水油……在上海糧科院的地溝油樣本庫里,每一種地溝油都分門別類地排列整齊,或顏色清亮或略顯淡黃。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樣本的采集實屬不易。
“這些樣本大部分從各地采集,采集過程中特別注重多樣性和代表性,每次采集都前往不同的場所。同時還會到生物柴油廠收集混合油。”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前期采集主要以煎炸老油、泔水油、陰溝浮油為主,然后通過過濾、脫色、脫臭等方法自己精煉,并留下每個階段的地溝油樣本。現在樣本庫則主要依靠“圈內人”,從全國各地的流通領域里采集地溝油,也就是精煉后可能回流餐桌的那部分。記者在樣本庫內看到,這部分地溝油顏色從深到淺不一,一些淺色地溝油顏色清亮,很難用肉眼分辨其與普通食用油的區別,而芝麻油則成為了混雜地溝油的重災區。“芝麻油本身顏色深、氣味濃,混雜入地溝油后很難發現,而且它每噸高達2.8萬元,價格遠高于大豆油的1萬元多一噸,摻混后利潤更大。”
效果
內源性特征物質檢測方向對路
依靠油脂氧化聚合物單一指標的地溝油檢測方法,盡管在實踐中仍有誤差,尚未做到100%的正確率,但上海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提出的內源性特征物質檢測方法已經有所突破,通過其他輔助標準提高準確度,成為今后的研究方向。
“如果能夠找到所有地溝油中都有的特征指標,一定不是外源性的污染指標。”這名負責人表示,在過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多從外源性探究,即尋找地溝油中的污染物。如檢測重金屬、膽固醇、氯化鈉等物質是否超標存在,但最終都沒有突破,因為地溝油的污染具有偶然性,例如煎炸油條的老油就不可能膽固醇超標,所以這樣的技術路線不理想。”
而上海市糧食科學研究所走的就是一條內源性技術路線,在食用油脂自身氧化產物中探尋地溝油的特異性物質,并最終找出了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合格的食用油是氧化程度很低的新鮮油脂,而地溝油因為反復、長期利用已經深度氧化,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尋找到了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作為特征指標,數百次的實驗顯示,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在地溝油中反復精煉也不能去除,并且越煉制含量越多,而這種物質在新油中很少或沒有。”這項理論提出后,獲得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肯定,在儲存、使用中只增不減的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成為上海糧科所的“利劍”,檢驗結果顯示,地溝油和新鮮食用油在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的含量上平均相差9倍,但中間地帶出現的疑似情況,讓這種方法還不能100%成功。
“我們在檢測老油和陰溝油時準確率基本達到100%,但對于泔水油卻仍有誤差。”這名負責人解釋稱,新鮮泔水油的氧化程度低,如果和不太新鮮的食用油進行比較,兩者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含量的差值最低只有1倍,很容易出現疑似情況,造成誤判。
此外,上海糧科所還在快速檢測上取得進展,可以在2分鐘內快速檢出兩個大類的地溝油。利用核磁技術,快速檢測方法對70多個煎炸老油樣本、幾十個陰溝油樣本檢測完全正確,泔水油則為70%的準確率。“快速檢測方法對不法分子有威懾作用,但最終還是要依靠仲裁方法,今后我們將盡力找到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以外的第2個、第3個特征指標,以多指標的檢測方法確保結果接近100%正確。”這名負責人透露,快速檢測的儀器也將加緊制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