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科技 > 正文

“納米級”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領銜北京科技獎

2013-02-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科研人員正在緊張測試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65-40納米成套產品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中芯國際提供)

    智能安保機器人現場工作演示——跟蹤陌生人。(中科院自動化所提供)

    在昨天(21日)舉行的201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備受首都科技界矚目的北京科技獎公布,全市共有184項高精尖的科技成果獲得獎勵。其中一等獎項目——“納米級”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更以其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領銜本屆北京科技獎。

    112項獲獎成果促民生

    科技惠及民生是“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的關鍵環節之一。本屆北京科技獎共授予一等獎27項,二等獎53項,三等獎104項。其中共有112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促進民生發展的成果獲得獎勵,占全部獲獎成果60.9%。

    其中,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完成的“食管癌規范化治療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推廣”項目,對食管癌發病規律和診治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建立和應用了多項規范化治療的關鍵技術。該技術推動我國食管癌診治技術水平整體提高,有力提升了北京地區食管癌診治領域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

    “基于駕駛行為的車輛人機交互安全理論與控制方法”,通過對駕駛人行為分析與建模,研究了我國駕駛人典型行為特征及安全駕駛行為模式,從而揭示駕駛行為安全特征本質以及駕駛人行為相關的事故因素導致事故的影響機理,最終提出科學的駕駛安全控制策略和安全輔助設施設計方法。

    市科委獎勵辦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獲獎項目涵蓋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中醫中藥、生物醫藥、環境保護、城市建設與交通運輸等領域,科技讓百姓生活更便捷、身體更健康、環境更整潔,在促進首都社會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企業牽頭獲獎項目首超高校

    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協同創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已逐漸成為推動本市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據統計,2012年度北京科技獎獲獎項目中,由企業牽頭完成的項目首次超過高校和研究院所,一等獎項目中有近一半是通過產學研合作模式完成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成果產業化,日益成為北京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

    由清華大學、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基于吸收式換熱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就是一個政府支持、產學研合作的典型案例。

    該成果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北京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的支撐下,發明了基于吸收式換熱的集中供熱技術,克服了熱源效率與熱網輸送能力之間的基本矛盾,解決了城市集中供熱熱源短缺和熱網輸送瓶頸難題,成功實現系統供熱能力增加30%以上,供熱能耗降低40%以上,熱網輸送能力提高50%。

    據介紹,該成果近三年新增直接銷售額就超過8億元,新增利潤2.1億元。如今,該技術已在北京推廣應用,通過回收工業余熱和電廠排放的廢熱代替燃煤和天然氣,可實現巨大的節能和減排效益,對改善本市大氣環境、減少污染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評獎全程社會監督

    “北京科技獎的評選中,公平公正是根本,陽光操作是關鍵。”市科委獎勵辦負責人介紹,獎勵評審網絡化工作平臺中嵌入了信息技術手段,真正實現了對評獎過程的全流程監管,確保了獎項的公平公正。

    評審專家管理是獎勵評審的關鍵環節,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與核心,通過采用評審專家隨機遴選、專人通知、會議現場屏蔽、專家簽署誠信承諾書、實名制投票、信譽記錄等系列措施,有效避免了人為選聘專家容易出現傾向性引發不公、專家無記名投票可能導致責任心缺失等潛在風險。

    此外,對于申報推薦項目則實行三個層次、4個階段的公布制度,充分接受社會監督。同時還要再利用本市科技獎勵數據庫對推薦項目及支撐材料進行“查重”,防止重復報獎。

    “我們要求申報推薦要客觀真實,不得剽竊他人成果、不得弄虛作假,不得以不正當手段進行可能影響評審公正性的活動,目的在于凈化學術空氣,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一系列風險防范措施和各項制度的保障,使北京科技獎的評審過程有效規避了打探專家信息、游說專家等影響評審公正性的不良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評審過程的人為干擾,保障了項目完成人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記者了解到,北京獎勵評審工作已連續三個年度“零投訴”。

 超級芯片世界領先,軌道“床墊”打破國外壟斷,機器人有了學習推理能力——

    三大獲獎項目瞄準國際前沿

    項目1

    “中國芯”進入納米時代

    當今社會中,集成電路這個看似陌生的裝置,實際上早已應用在人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沒有它,就沒有今天的信息社會,人們就享受不到諸如遙控、感應、無紙化等便利。

    本次北京科技獎中,一項申報了2000多項發明專利、擁有百名專家學者參與、且能令晶體管微縮到納米尺寸的集成電路制造技術,摘取一等獎。

    集成電路技術30多年來一直按照摩爾定律規律發展,即每隔兩年技術更新一代。每一代技術的更新可使特征尺寸縮小到上一代的70%,晶體管集成度提高1倍,即同樣大小的芯片功能可增加1倍。

    “此次獲獎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包含了65納米和40納米兩個技術代,每個技術代都比上一代產品尺寸縮小30%。”該項目主持人,中芯國際的吳漢明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項技術正在逐步打破高端集成電路生產需要到國外去做的被動現狀,使得國內高端設計公司可以在中國本土進行芯片加工制造,而國產設備和材料也有機會進入主流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從而激活了整條產業鏈。“這標志著我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技術成功進入納米時代,躋身于世界集成電路生產制造的先進主流行列。”

    該項目自2005年啟動后,在市經信委和市科委等部門的支持下,先后經過大量理論研究和3萬多次工藝實驗,才有了現在的成果。

    這成果背后凝聚了太多艱辛。作為該項目另一負責人,2006年從美國回來加入中芯國際的陳志豪博士每天堅持工作14小時以上,為研發獻計獻策,連吃飯的時間都在安排技術討論會。長期辛勞工作使得他積勞成疾,不幸被診斷為肺癌。盡管如此,做完手術出院后,年近60歲的陳志豪很快又和研發團隊一起奮戰在實驗室。直到45/40納米芯片經過可靠性驗證、成套工藝研發完成固化后,他才辦理長期療養手續。

    在中芯國際的研發團隊看來,此次獲獎已成“過去時”,他們正向28/20納米集成電路的研發展開進攻。

    項目2

    “彈簧床墊”為地鐵降噪音

    在地鐵4號線圓明園至北京大學東門的一段長約180米的鐵軌下,有一層高科技“彈簧床墊”。正是因為有了它,當地鐵列車通過時,才會減少給地面和周邊居民帶來的噪聲和振動。如今,這項名為“軌道交通阻尼彈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統成套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項目,以北京科技獎一等獎的成績獲得業界肯定。

    此前,本市地鐵線路上采用的減振設施一水兒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然而,這些外來減震設備不僅價格高、供貨周期長,國外公司還對我國進行了諸多技術封鎖。

    2007年,市科委將“阻尼彈簧浮置道床隔振研究開發”項目列為本市重大攻關項目。

    記者了解到,這層高科技“彈簧床墊”需要在地鐵線路建設之初,便鋪設在道床和軌道之間。如此一來,當列車經過時,鋪有“彈簧床墊”路段會隨列車的重量而下沉,從而吸收一部分力,以減少傳遞到洞壁和地面的震動和噪聲。

    據介紹,該成果形成的成套技術共擁有兩項發明專利和8項實用新型專利,是國內首次研發的具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彈簧浮置道床系列產品,形成了完整的彈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統成套技術產品體系。

    項目3

    “學而善思”的智能機器人

    在本屆北京市科技獎勵大會上,有這樣一個既具有復雜環境感知和學習能力,又可實現高精度操作的智能機器人,一舉摘得了一等獎。

    該項目不僅形成了機器人新的復雜環境感知算法,并通過引入人的認知機制,為解決現有機器人學習能力差、適應性差的問題提供新方案。而且還首次提出了“高維環境吸引域”理論,解決了利用低精度機器人實現高精度的定位、抓取和裝配等關鍵問題,這一理論在國際上被稱為“喬的概念”。

    作為該項目的主要研發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喬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機器人金屬材質的身板往往總是給人冷冰冰的感覺,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人開始慢慢有了感知、學習和推理能力,逐漸使人產生了親近感。

    談及他們團隊所研發的機器人,喬紅說,它們的“個頭”和普通人差不多,同樣的技術應用在不同的機器人身上,它可以是能模擬人手靈巧抓取物體的高精度操作工業機器人,也可以是為公眾服務的安保機器人。

    “由于模仿了人手的柔韌性和靈巧性,在抓取和裝配物體時,機器人能夠實現穩定且精確的操作,目標是為工業服務。”喬紅透露,在汽車制造業中,該機器人技術已經在高精度裝配及自動化生產線方面大展拳腳。另外,這種機器人技術也開始在深部石油鉆探和開采領域展開應用。

    從模仿人手,到模仿人的視覺和大腦,每部分研究都有各自的特點。隨著機器人智能性的不斷提升,建造類人神經網絡系統后,機器人就會具備學習能力。記者了解到,智能化的安保機器人還可以實現對人的識別和跟蹤,并對陌生人進行登記檢查,遇到不配合的人還會自動報警。

    “當然,機器人的最高境界還是像人一樣思考。”喬紅說,“我們正在嘗試把人的計算神經模型引入機器人系統。”

 歷年北京科技獎獲獎情況分析

    7成獲獎者為中青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的高層次人才越來越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特需資源。

    “十一五”以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獲獎項目完成人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員比例逐年提高,已達到69%;45至55歲的科技人員占21%;55至65歲的占6%;65歲以上的占4%。

    自《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以下簡稱《獎勵辦法》)頒布以來,北京市科技獎勵打破原有的條塊分割,面向北京地區所有企事業單位開放,使區域內更多的科技人員和機構、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政府獎勵層面上得到認可與表彰,科技獎勵已成為激發調動區域內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熱情,有效促進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和科技領軍人才茁壯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大提高了本市人才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1年共有2507項作品獲獎

    科技獎勵政策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設立的在科技方面的最高獎項,F行《獎勵辦法》于2002年頒布實施,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獎勵工作,先后于2007、2010年兩次對《獎勵辦法》進行了修訂,科技獎勵制度不斷完善,科技獎勵的權威性、公正性得以充分體現。

    據統計,自2002年至2012年11年間,本市共有2507項成果獲得了政府獎勵,其中重大科技創新獎1項,一等獎263項,二等獎864項,三等獎1379項?萍吉剟钤谀蹍^域科技資源,激勵人才,弘揚和培育首都創新精神,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引導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支撐服務首都發展,提升首都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了激勵和導向作用。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