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出行比例力爭實現46% 中心城交通指數控制在5.0左右(輕度擁堵)
隨著中心城軌道交通骨架網絡基本形成,本市公共交通迎來新一輪變革發展機遇期。昨天(20日),全市排堵保暢工作電視電話會透露,2013年北京交通工作劍指“擁堵”,地面公交網絡面臨“大調整”:將打造由“軌道交通+公交快線”構成的600公里以上公交快速通勤網,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公交出行比例力爭實現46%,中心城交通指數控制在5.0左右(輕度擁堵)。
【地上】
打造“四專用、三放射、兩環、一橫”公交快線網絡
本市“鋪設”60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網絡,將著力在“四專用、三放射、兩環、一橫”上下功夫,即提高四條大容量快速公交專用線路通行能力;借鑒京通路模式,建設京開高速、京藏高速放射線公交通勤走廊;根據道路、客流等條件分段施劃公交專用道,推進三環路、四環路快速公交環線建設;將大容量公交車型向快速公交通勤線路傾斜,依托公交專用道和大容量公交車輛,建成長安街快速通勤線路。
更多的公交專用道將出現在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常發擁堵路段。交通部門將加快設置公交優先通行信號,保障路權優先。公交站牌、手機、網絡等載體,將實現動態到站情況預報。為方便駕車市民換乘公交,四環路外軌道交通站點和放射線公交專用道遠端力爭建成1萬個車位以上的駐車換乘停車設施,吸引小客車在中心城外圍換乘。
【地下】
22.8公里軌道交通新線開通
作為快速通勤網的骨骼,地鐵網絡今年將繼續織密。14號線西段、8號線二期南段、10號線二期剩余區段、昌平線與8號線聯絡線22.8公里軌道交通新線開通試運營,軌道交通網絡擴充到465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地鐵將來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走廊。市交通委今年將提升軌道線路間換乘效率,借鑒國際大城市經驗,逐步推進既有軌道線路與周邊客流集中場所的連接通道建設,實現大客流地下快速疏散。年內,2處試點工程將啟動,交通部門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市軌道交通內推廣。
同時,本市將降低線路滿載率,增設地鐵1、2號線等既有線路電扶梯設備,推進東直門樞紐城市值機系統建設。
【社區】
大幅增開“袖珍公交”、社區通勤快車
今年,本市將構建地面公交線網格局,優化調整地面公交線路80條以上。除服務快速公交通勤網絡的線路外,新開線路原則不超過20公里,同時截短超長線路、削減重復線路、調整市郊線路。為連接“最后一公里”,將配置單機車和小型公交車,大幅增開連接社區和地鐵、公交車站的“袖珍公交”線路。繼續開行社區通勤快車,研究開通公交商務巴士,提供更為快捷、舒適的高端公交服務,吸引私家車主和商務人士選擇出行。
【打車】
提前4小時可電話約出租
本市將強化企業主體責任,保證高峰時段出車率,推廣電話叫車服務模式,推行4小時預約承諾機制。完善機場、火車站常態運輸和應急保障機制,組建出租車保點運輸車隊,在客流密集點增設一批出租汽車調度站和揚招點。完善聯合執法機制,重拳治理拒載、議價等嚴重違法行為和“黑車”打擊力度,及時處理反映出租汽車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投訴,維護乘客利益。
【停車】
城六區新建4萬個停車位
今年,本市將持續增加停車設施供給,在城六區新建4萬個以上居住區停車位;在五棵松、南鑼鼓巷、動物園等處建設停車樓,探索建設管理一體化模式,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
一批既有停車資源有望盤活。本市將統籌使用社會停車資源,制定出臺錯時停車鼓勵辦法,實現新增錯時停車位2萬個;以核心區為試點,在居住區周邊增加施劃夜間臨時占道停車位,滿足居民夜間駐車需求。
本市還將創新停車管理模式,建立“一位一編號”的停車管理動態數據庫,初步構建城六區停車網格化管理框架。推廣停車自治管理模式,規范占道停車經營管理,完善準入退出機制,拓展停車電子收費和動態信息發布等服務功能,建成一批停車示范街區。
【疏堵】
疏通120處老堵點 建成100公里城市次支路和微循環系統
在重點工程建設方面,今年本市將“建成一批”,力爭實現京新高速、京昆高速、梅市口西延、京周公路新線、大灰廠東路、廣渠路二期、京良路、萬壽路南延、馬家堡西路南延等重點工程建成通車;全面完成“7·21”水毀設施恢復重建工程。“推進一批”,積極推進國道110二期、111二期等工程建設。“開工一批”,加快推進長安街西延、上莊路南延、環首都大外環公路和蘋果園交通樞紐前期工作,實現年內開工建設。“儲備一批”,提前做好新機場、豐臺火車站配套交通設施和興延路、姚家園路等項目儲備力度,及時列入計劃安排。
120處老堵點也將疏通。交通部門透露,今年疏堵工程主要位于快速通勤網上,包括100公里城市次支路和微循環系統。同時,一批自行車示范街區也將亮相,解決自行車道步行道連續性差、被占壓和機非混行等問題。
【智能化】
升級交通指數發布系統
今年,本市還將在提高智能化水平上下功夫。一方面,完善綜合交通監測調度指揮體系,推進交通運行監測調度中心二期工程,建設城六區分中心,實現與民航、鐵路的協調聯動,通過資源整合和擴展應用,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持和信息服務。推進“排堵保暢”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升級交通指數發布系統,整合交通運行監測數據,服務交通運行分析決策。完成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二期工程建設,滿足新建線路納入網絡化運營調度指揮需求。
另一方面,健全路網運行智能管理系統。繼續擴建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拓展服務范圍。加快推進高速公路綜合交通運行監測系統建設,年內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整合完善城市道路和公路信息系統,統一路網管理、設施養護和應急處置。做好物聯網示范應用,為極端天氣條件下道路交通應急處置提供有效服務,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同時,推進交通行業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