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遠程醫療、太陽能小屋……這些高科技詞匯,現在已經和玉樹居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日前在第16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青海省展廳,青海省科技廳廳長解源說,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玉樹通過科技重建實現20年跨越式發展已不再是夢想。
新家,安在“綠色”小屋里
草綠的天花板,湖藍色的墻壁,一進青海展廳,記者就感受到雪域高原特有的靚麗顏色。展廳里一個紅頂白墻的藏式小屋吸引了人們的眼光,小屋屋頂上是連接成片的太陽能板、房屋中央大片的中空玻璃、地下埋藏著循環熱水管。解源介紹,這是科技重建示范點——玉樹州代格村隨處可見的普通民居景象。
屋子小,里面的講究可不少。首先是建材抗震保溫。青海省科技廳農牧區能源辦公室王潔淵說,和代格村新建的110套80平方米牧民住宅一樣,小屋采用了CL體系結構,在混凝土噴漿的兩層墻板中間夾聚苯保溫層,房屋的邊角結點也都由混凝土澆筑而成。這種結構的房屋可在縱波橫波方向抵抗8級地震而不倒,在平時也能保證良好的采暖保溫效果。
“聚苯的保溫效果比較好,一般能降低30%的能耗,室溫可以提高3-5攝氏度,但考慮到聚苯易燃,并且在藏區牛羊牲畜隨處跑,很容易剮蹭損壞保溫層,所以CL體系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王潔淵說。
房屋里使用的能源也有大講究。青海省科技廳副廳長周衛星告訴記者,房屋中央大面積采用的中空玻璃可以將天然光線和熱能傳遞到房屋內部,不僅改善了室內采光,還有效地減少了夜間房屋的散熱。此外,由屋頂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光伏板,以及地板低溫輻射系統、生物質節能爐和儲熱裝置等組成的太陽能采暖系統,可滿足農牧民冬季的采暖需求及全年的熱水供應,采暖期室內溫度不低于16攝氏度。這對于缺少化石能源的邊遠高寒牧區群眾轉變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以前農牧民燒火取暖做飯用牛糞,連日常洗澡都困難,而現在有了太陽能,就不用再撿拾牛糞。當地居民對于這種新型住房的評價就一個字——熱。即使在冬天,百姓也可以天天洗上熱水澡了。”周衛星笑著說。
遠程醫療讓牧民看病方便多了
記者了解到,不僅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玉樹人還能建立自己的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并享受遠程醫療會診。展廳中央的大屏幕正在清晰播出來自西寧青海省紅十字醫院的醫生和800公里之外的玉樹八一醫院醫生進行診療的實時畫面。
據介紹,在青海,省、州縣、基層衛生院已搭建了三級遠程醫療診療平臺,和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青海省人民醫院等大型甲等醫院連接,醫生對偏遠地區的農牧民開展遠程網絡醫療咨詢和會診。玉樹州副州長張光連說,這項技術對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區的玉樹而言是最實用的,也是老百姓最需要的。目前當地已完成遠程會診200多例。
“使用遠程醫療技術,農牧民群眾看病會方便很多,免去了長途跋涉的麻煩和辛苦,節省了外出治病的費用。醫生也可提取病人的健康檔案作為診斷補充,通過遠程的醫療會診,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診斷意見,有利于把握患者的最佳診療時機。”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工程師楊濤說。
IT讓生活更加精彩
現在,玉樹人不僅看病方便了,而且通過“三網(電信網絡、廣播電視網絡、互聯網)融合”技術,憑一根光纜就能將寬帶、電話、有線電視引入家里。周衛星說,現在當地農牧民群眾能收看到60個高清電視頻道,還能上網、打電話等,感受高原外世界的豐富多彩。
在救災物資分配上,IT技術也給玉樹人幫了大忙。在活動現場,技術人員帶領記者感受了一把“虹膜識別應急綜合信息系統”的威力。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人員周時榮把記者的姓名等個人資料輸入電腦,再用電腦掃描記錄下記者的虹膜資料,以后記者只要往虹膜識別儀器前一站,系統就能自動進行個人身份認證,工作人員也可以在系統上清楚看到記者的戶籍、申領了多少物資、受救助情況如何等。
周時榮介紹,虹膜的形成由遺傳基因決定,是最可靠的、唯一的人體生物身份標識。由于很大一部分受災群眾的身份證和戶口本都在地震中遺失,該系統能準確統計受災人口和情況,并相應發放物資,對提高災后救災工作效率和農牧區公共服務能力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只要把雙眼在儀器上識別,通過后與個人信息相比對,系統就能自動進行個人身份認證,這樣能杜絕誤領、冒領救災物資的情況出現,也對物資領取流程有了詳細記錄。”周時榮說。
周衛星坦言,由于玉樹海拔高、施工期短(每年只有4個月)、缺氧,重建困難重重,但是,在“科技引領重建 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一理念的帶動下,玉樹重建之路將走出一條全新模式,在生態、生活、生產等各方面為青藏高原民生建設樹立樣板。